《彼得·潘》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詹姆斯·巴里的经典代表作。

 

《彼得潘》影响巨大,是世界孩子们和已经成年的曾经的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童话。《彼得·潘》原是一部童话剧,曾在1904年伦敦首演时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轰动。一百多年以来,《彼得·潘》仍在各大舞台、各大出版书籍中频频出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衰,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彼得·潘》的作者詹姆斯·巴里爵士于1860年出生在苏格兰农村的一个织布工人家庭里。他从小钟情于读书和写作,1882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后,曾从事新闻工作,后开始剧本和小说的创作,曾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和英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里爵士是属于“菜园派”的小说家,特别擅长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农村的风土人情。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童话故事和童话剧,其中《彼得·潘》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

《彼得·潘》的情节十分有趣,写的是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经受不住由空中飞来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梦幻岛”。

这岛上既有凶猛的野兽,又有原始部落中的“红人”,还有可怕的海盗,当然还有仙女和美人鱼,总之,经常出现在儿童梦中和幻想中的一切,这里都有;因此也就有与猛兽搏斗的打猎,有红人与海盗之间或孩子们与海盗之间的真正的战争。

孩子们脱离了成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彼得·潘的率领下,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尽情玩耍,也历经了各种危险。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

可是后来,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温迪,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梦幻岛”,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

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梦幻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作品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梦幻岛去。”

《彼得·潘》中的彼得·潘是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小飞侠,他一出生就逃离了家,飞到了一个叫“永无岛”的海岛上,成为了一群弃儿的孩子王。在一个夏夜里,他飞到了伦敦,诱使小女孩温迪带着两个小弟弟跟他飞回了永无岛,从此他们一起过上了童话般奇妙的生活。他们一起冒险、一起嬉戏,惊险又刺激,幸福又欢乐……

《彼得·潘》这部作品事实上是成人怀恋美好童年的一个神话。一方面,它用生动、明快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至真至纯的儿童世界,让人看到了处于人生源头的童年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作者又满怀遗憾和无奈地暗示:童年虽美好,却无法挽留,人终究要长大步入堕落的成人世界。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人类不仅失掉了童年和童真,同时也是个性受到压抑和人性被扭曲的过程。而彼得·潘的存在,说明人类有着周而复始、永存不灭的童年和童心,这份童心让人们心旷神怡、遐思无限,忘却成人世界的喧嚣浮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彼得·潘》是一部水平很高的“意象小说”,其中铺满了扑朔迷离、似幻似真的意象,初看似觉不可能发生,细想想却都有它的心理依据。

《彼得·潘》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一个充满诗意、充满童真的可爱故事,伴随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彼得·潘》不仅吸引了无数的少年儿童,也让已经成年的大人们喜欢不已。书里深藏着我们久已淡忘的童稚世界,即使我们已经失去了飞翔的翅膀,也可以在《彼得·潘》一书中找回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

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到永保一颗纯真的童心。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彼得·潘》,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飞侠,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

当巴里在肯辛顿公园的时候,看到几个孩子拿树枝盖房子,拿泥巴做点心,扮仙女、扮海盗,玩得很开心,于是由此萌发创作游戏式童话剧的感想。彼得·潘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形成的,《彼得·潘》一开始是作为童话剧出现的,其后才改编为故事书。从1904年剧本《彼得·潘》首次发表到1928年最终定本,彼得·潘的童心得来不易,并且在1911年加了最后一章“温迪长大以后”。

小说于1911年首次发行。原版书包括由艺术家F. D. Bedford所绘制的一幅卷首插图以及11幅黑白插图。如今小说出版多冠以《彼得潘与温迪》之名,或仅仅是叫做Peter Pan。

学习小学语文,帮助孩子打开思想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