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也影响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率。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证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消化,让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较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解题能力。从学生自身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证教学中的注意力集中,迅速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是沪江小编对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理清思路,从问题的思考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高效课堂教学除了概念的讲解之外,主要集中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学生不仅要理解例题,而且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在解题训练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明确思路,再动笔解题。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一定的解题程序去思考,以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进行解题思考时,学生首先要仔细地读题,弄清楚题目考察什么,明确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然后解题。有必要时可以把相关的数据关系先列出来,以提高解题的效率,也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例如,学习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时,教师先不必急着答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计算。经过观察,学生知道了表面积和侧面积可以用半径、高和周长来分解计算,解题就容易了。从读题、思考、发现规律到最后解题,学生的思路都非常清晰,形成了良好的解题思考习惯,学习过程就易提高效率和质量。

  二、规范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并创设相应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量的训练往往会导致学生忽略解题的过程而直接得出答案。这个习惯会影响解题的正确性,也不符合数学解题规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按照规范解题的重要性,无论是例题的讲解,还是训练过程,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步骤去做,以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读题,列式,而且减少误算和漏算,提高解题质量。

  另外,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训练过程中的严格要求,学生逐渐形成规范的解题习惯,也能提高课堂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例如,讲解“修4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25%,第二天修了30%,两天共修多少米?”这一例题时,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以有两种解题方法:400×25%+400×30%;400×(25%+30%)。其解答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严格地按照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和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的规则,完成解题。从读题、分析思考、明确运算规则到最后得出答案。解题过程,教师的演示十分规范。学生掌握了解题规范,解题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三、二次检查,形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和完善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需要验算和二次检查。良好的验算和二次检查习惯能够确保答题的正确性,把由于马虎或者审题不细等纰漏纠正。课堂上,教师讲解完例题之后,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对题意的解读是否正确,解题过程是否规范,是否出现了计算错误,让学生学会检查,以培养学生的检验意识,形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完善数学学习。例如,在解完“25÷(1-1/6)-25= ”这个算式之后,学生回过头来检查,发现括号内的运算过程出现了通分的错误,于是立即纠正,保证了解题的正确性。

  四、教师详细指导,从错误纠正方面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解题思路上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模式。在巡视过程中,要把学生解题过程中的疏漏和错误之处指出来,并讲清楚为什么会出现错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严格规范的指导能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无论是思考还是作答。例如,复习“百分率”的相关内容,教师出示了如下题目:学校体育达标情况:优秀650人,良好400人,合格250人。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有关分数、百分数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如:优秀率是650÷(650+400+250)=50%。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百)分之几?如:优秀比良好人数多几分之几是(650-400)÷400=5/8,作答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巡视指导,让学生根据题意中的数据关系,结合相应概念进行思考,列出关系式。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和作答此类题目。整个过程思路清晰,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以上就是沪江小编整理的关于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分析。总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注重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规范性、教学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保证课堂教学既完成教学任务,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