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多年从教的实践和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来进行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益,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1、面向全体,多问广泛性的问题。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因为难度太大,而且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收获答问的喜悦,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另外,当有的学生在答问时,还应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就同学的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涉及的面就很广,无论答问的学生,还是旁听的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达到启发学生心智的目的。

  2、循循善诱,多问启发性的问题。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们班的学生就是笨,启而不发,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在想,真的是学生笨吗?恐怕还得从教师身上找原因吧。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我曾上过一节课《学会看病》,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设计时就主要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整篇文章就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母亲为什么要自己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在儿子去医院看病的过程中,母亲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的问题,学生不认真读书,不认真思考是答不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提问中,不宜把把问题分的太细,如果分的太细,学生答问相对要轻松得多,看似顺利、热闹的课堂,却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相反,如果提出的问题有思考的价值,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课堂上即使出现卡壳,甚至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却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3、激发兴趣,多问新颖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才能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比如:想检测学生对词语和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提问方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草》这首小诗的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

  师:谁愿意把《草》这首诗背给奶奶听?请注意: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

  生:奶奶,我背首诗给你听好不好?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

  生: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什么都不知道。

  原本枯燥的学习检查,可经于老师这么幽默风趣的一演一问,学生兴致高涨,不仅加深了记忆和对诗句的理解,也加大了语言交际、表达的训练力度,一举多得,真是堪称经典。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检测中,也许会这样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草”?“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枯”和“荣”又是什么意思?学生一定觉得索然无味。由此看来,对学习结果检测时的提问也应讲究技巧。

  课堂提问虽然只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看似微小的话题,可是它却能产生巨大的作用,让我们都尽力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来启迪、放飞学生的思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