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文化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更注重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去单一式的学习策略已经不适合语文学习。对此,沪江小编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几点综合性学习方法,希望与广大教师共同分享、探讨,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一、接受与自学相结合,个人与小组相结合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通常以教师的“演讲”为主要的教学途径,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内化知识并产生情感延展。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独立思考水平等方面存在劣势,长期则使课堂陷入沉闷氛围,甚至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倦怠。其次,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虽然开始时可根据教师描述获得暂时的理解,但当其脱离教师讲演、脱离课堂与书本时,则无法重新回忆、运用知识。为此,笔者提出“接受与自学相结合,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模式,希望通过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达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接受与自学相结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控制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比例,使其在同一个知识点内获得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个人与小组相结合,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特点,通过在个人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式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获得独立思考与交换意见的机会,使其能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中,教师可首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课文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作品结构、含义、文学常识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完成小组自学环节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不同的问题进行分享、交流,如“父亲的细节描写特点”、“我的心理活动特征”等。自学环节结束后,教师针对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统一授课,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完成作品的“精读”。这种教学模式可充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分工合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其综合学习技能。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与探究相结合

  语文学科内容多以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为主,学生通过浏览、阅读、欣赏等环节获得包括词语、文学常识、创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可见,学科特点使得语文教学缺乏实践性,初中阶段学生在长期的静态学习中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其语文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另外,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背诵知识”为目标,仅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较高的学业成绩。这种学习观念不符合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原则,教师若不加以改进,则易造成“只学不用,学过即忘”的教学后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与探究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观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立即获得经验,以提高其学习效果。理解与探究相结合,指教师不仅应致力于课本本身的知识教学要求,还应通过教学设计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使其在生活中完成进一步的探究性学习任务。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师在原文授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章的描写形式进行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景色参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参考《苏州园林》的描写特点进行校园景色创作。另外,教师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后对其他形式的景观描写作品进行搜集,并根据自身特点对景观描写与表达进行创新。如此不仅能充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达到发展其探究学习能力的效果。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与潮流相结合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集语言基础、文学常识等内容在内的理论性学科,其教学同样应注重对学生修养、品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影响;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内教学效果延伸至课外,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另外,教师还应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将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潮流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现代化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样以《苏州园林》一文为例,为了达到课内外结合、传统与潮流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向学生展现景观设计的视频、图像等资料,使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学习的全面信息,从而达到现代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方法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形式、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影响等内容,又要结合时代特色,对语文教学进行现代化设计。总而言之,只有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形式,做到动静结合、部分与集体结合、过去与未来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性语文素养的人才。希望以上沪江小编分享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