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第13届上海市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以“中(高)考语文的评分标准:导向和技术”为主题,吸引了各路专家踊跃参与,在现场专家们各抒己见,旁听的各区语文教研员、老师们也通过书面发言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的变化是随着上海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而同步发展的,显示了上海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真知灼见和海派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上海中考语文试卷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现在我就2017年的上海中考语文试卷提几点意见:

  一、课外文言文语段应该加上标题。

  上海自2003年起,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恢复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头几年,每段课外文言文都加上了自拟的标题。如2003年的《楚人学舟》、2004年的《北人食菱》、2005年的《郑人逃暑》、2006年的《秦西巴纵麑》、2007年的《鲍君》、2008年的《误认》等,都有2到5个字的标题。这标题虽然是后人或命题人拟定的,但大多概括了这一短文的主要内容,考生看了标题,就大体知道短文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考生在较短的应试时间里读懂短文,解答题目。可是,从2009年起到2017年的9年间,除了2014年的《韩生料秦王》有标题外,有8年的课外文言短文都没有拟定标题,考生无法从短文标题上获得短文内容和中心的暗示,实际上增加了考生的应试难度。

  因此我以为,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课外文言文语段应该加上标题。

  二、上海中考语文时间仍然太短。

  上海中考语文的完卷时间在全国各地是最短的,近年来上海中考语文的完卷时间一直是100分钟,我认为至少应该延长到120分钟。卷面分值120分,完卷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完卷时间为150分钟最为普遍。唯独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卷面分值150分,完卷时间为100分钟。

  众所周知,考试时间与应试成绩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考试时间少了,考生对试卷阅读就必然只能浮光掠影,无法深入下去。上海中考语文试卷,近几年的卷面字数都不少,不算提示类的文字,仅与考试直接有关的卷面文字,2014年的试卷有3500字(据说是因为当年增加了独立的综合运用题目的考查,试卷中的记叙文篇幅比较短),2015年的试卷有4000字,2016年的试卷有3800字,今年的语文试卷上的文字有3900字以上。就一般的阅读者来说,汉语默读每分钟可达400到600字,仅把今年这份试卷从头到尾默读一遍至少需要7到10分钟。然后要在90分钟左右内完成整张试卷的作答,按照试卷提供的800字左右的参考答案,考生仅把现成的答案搬到试卷上,就需要十五分钟左右,还要写一篇600字左右(实际在800字以上)的文章。如果遇到陌生的题型,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又将耗费更多的时间。任何一个考生,无论在哪道题上卡住,都将带来巨大的打击,因为时间确实有限。

  因此我以为,上海中考语文应试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至少应该延长到120分钟。

  三、今年的试题过于简单,难度不够,区分度不明显。

  今年试卷中的文言诗文默写题,难度与往年相比略低。具体表现在诗文出处前注明了作者,更便于考生记忆;往年文言诗文默写题,五句默写中两句属于散文默写,三句是诗句默写,今年五句默写中只有一句属于散文默写,四句是诗句默写,难度大大降低。

  诗词理解的第6题考“这首元曲的作者”,是历年来诗词理解类题目中最简单的一题,往年这类题目都得在理解全诗(包括词、曲)的基础上才能解答:2016年考卖炭翁“卖炭”换得的物品;2015年考《丑奴儿》《江城子》《望岳》三首诗词末句抒写的作者心中的渴望;2014年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一词题目的意思;2013年考《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两首诗的作者对西湖的感情……而今年这道题目考的只是识记、记忆的能力。

  说明文阅读理解中的15题,要求选择“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也是近年来同类题目中最简单的一题。往年此类题目都需要在对全文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解出,如2008年《深层海水的利用》13题,要求根据文意,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2015年《面条》16题,要求选出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都是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那两篇文章都在800字以上,而今年只需针对第④段,这一段连标点符号在内150字不到,阅读量实在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