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学的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的传授课本内的知识,而是需要我们老师们把数学中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教会我们的学生们用一些数学中的观点来看待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探索发现数学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想要做到这几点不是很容易的,需要我们的老师们掌握传授的技巧。下面就是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几方面的内容,老师们自己看看。

  一、情境创设与生活问题相融合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融合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李大妈交水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李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上面这两点都只是一些比较基本的要求,我们老师们可以参照上面的内容自己考虑一下,看看哪些方面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然后尽快的教会我们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