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沪江小编认为要把语文课教活,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一、吃透教材。教师要牢牢抓住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学习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1,、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社会现象、生活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的是有用的知识,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

  2、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和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切忌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发现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明确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受教者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现代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空的容器,教育者的责任是用成人的知识和经验尽量装满它。其实,蒙台梭利和重视儿童内在潜能激发的思想家卢梭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的灵性,正因为如此,儿童的发展才成为一种可能。而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为形象思维。由此看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其内在潜能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认真反思的。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的智力因素和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看。一般来说,小学生会在各种心理因素中表现得有强有弱。当学生的语文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对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因素做出适当的调节。另外,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子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

  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周总理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周总理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音乐也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课文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韵律,达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章描写的是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文章感情真挚,打动人心。但因为文中描写的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学生感到比较陌生,再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所以不太容易理解。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观看中朝人民分别的实况录像,然后,配上《离别》这首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凄凉的音乐中目睹大嫂架着双拐在送志愿军,人们泪流满面地挥着手依依惜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分别的场景中。

  五、丰富教学手法,实现"教"与"学"的结合

  对于课堂教学。笔者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尽可能的创造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学习氛围,寓教于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同时,还应该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善于捕捉时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也是丰富教学手法之一。

  以上是沪江小编对小学语文教学探索分享的内容,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加强了基础训练。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倾向,努力做到在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学习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