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充分认识、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其中关于“图形与几何”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相关要求,才能够保证自己开展有效的数学课程教学。下面沪江小编就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分析。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不搞统一标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题,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学习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数学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课堂中也越来也多的应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给数学学习带来了新的乐趣,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教学时,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具有资源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方便、简单、易于理解,由直观到抽象再到几何模型的形成过渡的更加自然,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空间观念”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教学要求。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空间观念是: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这不仅仅是一个定义,更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明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的建立是学生认识空间世界的基础,也是学习好较为复杂的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基石,更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希望上述沪江小编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够帮助广大教师深化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标准的理解和应用,提升自己教学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