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国家教育部制定和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沪江小编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谈谈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中说道:“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这是时代对每个人、每位学生提出的要求。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责无旁贷的。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首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模式,积极倡导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收集整理资料,自己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是交往,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探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下,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元化、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直观形象教学,如录像、图片、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辅之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启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疲劳谷区”为“高潮兴奋区”。

  还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和神态影响学生的情感。有时候要借助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讲“角的概念的推广”时,让学生计算在7时和8时之间时针和分针重合的时刻应该是7点多少分,得出的结果约是7点38分,又问晚上此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学生说是“焦点访谈”,这时顺势请学生说说把这档节目放在这一时间播放的寓意。学生都说用时针和分针的重合比喻生活中的焦点,真是太妙了,太让人深思。这样做给本来很枯燥的角度概念吹进了一股清风,同学们热情高涨。

  (二)充分发掘教材,优化教学方法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是有了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要求和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很快将方法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前教学内容的准备,充分发掘教材。在备课时优选学法,做好示范,然后让学生尝试模仿教师的示范独立地学习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拓展延伸。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学法运用方面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三)改变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使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是整个自主学习的关键。如何产生问题?皮亚杰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在认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好奇心,产生矛盾、疑惑、惊讶,就会促使其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提问。一是认知矛盾。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疑问。二是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探索与解决新事物,但是往往已有的知识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三是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教师在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并积极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建立课堂平等对话机制,在师生情感的交流、智慧的撞击中,共享知识。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辩论等形式,使大家畅通所欲言,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教材写的、教师说的、名人提出的问题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明确要求学生“说比不说好,说错了也没关系”。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在解不等式时,除了常见的解法外,还有学生提出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既可以去分母又可以不需要分类讨论。对于这种方法教师不必急于表态,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这个解法对不对?为什么?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可以推广吗?并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再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有在民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自由学生、自由提问,在提问中他们可以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四)多元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在任务完成得到适当的反馈和评价后,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传统的数学学习评价是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而考试成绩又都以学生答对问题的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为了客观评价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应建立一个评价主体、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学生自己、同学、家长、教师等。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应是学生本人,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内在要求,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虽然无法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后拓展等内容却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学习评价还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和作用。在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又要关注学习数学的过程,着重学生学习成绩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主意识一旦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上就是沪江小编整理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大家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