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历史的学习除了要注重各种知识的传授以外,还要注重教学的方法,即通过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和场景来进行历史教学。下面沪江小编就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生活化方面提供一篇教学案例,供教师借鉴参考,也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生动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都与我们相距甚远。为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摆脱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多运用生活化的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教学语言上,也需要生活化,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把史实故事化、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他们更好地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水平。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尝试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实践。

  口语化表述也是历史教学语言生活化的重要一方面。历史课程中,时常要借用各种历史事例佐证教学,而有时有些历史事例出自古文,尽是“之乎者也”,学生难以理解,就没有实效。这时历史教师若能将“之乎者也”转化为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有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比如在上岳麓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在学习 “孟子思想”时,我先与学生共同阅读教材归纳了孟子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涉及到后世当权统治者对孟子思想的态度时,我引用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例子。大意是这样,《明史》记载,朱元璋马上得天下,大事初定时,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产生浓厚兴趣,对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孟子也很好奇,于是挤出宝贵时间读《孟子》。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那意思是说,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还活得了吗?朱元璋大发雷霆,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将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庙,取消他在孔庙里和孔子一起吃冷猪肉的资格。此命一下,举朝哗然。这一举动就如同基督教国家里要把耶稣驱逐出教堂一样惊世骇俗。后经刑部尚书钱唐舍老命劝谏,才作罢。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接下来,我提问学生,朱元璋的反应为何如此之大,你觉得他应该看到了什么内容?学生反响热烈,纷纷发表见解。

  历史课程中,一样有些知识概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不易理解,若是教师能适当借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加以描述,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新文化运动》一课中,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锐意改革,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大不仅包容了旧学代表和拖长辫、着异服的前清遗老,更包容了接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进 步青年教授。这里我设计了一道选择题: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实质是( )

  A、让具有各种思想的学者任教

  B、任各种不同思想自由发展

  C、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有部分学生在B和C两个选项中徘徊,难以下手。在与学生再一次共同探讨了遇到问“实质”的问题时如何思考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为何选择C选项,但仍有极小一部分皱眉,这时我引用了一句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于是豁然开朗。

  在历史课堂中彰显新课改理念,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历史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这需要我们不懈追求努力。希望上述沪江小编所提供的这篇历史教学案例能够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的乐趣和意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历史科目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