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笔译证书的理解都有错误,都认为自己有了笔译证书,自己的水平就很高了,而且经常藐视那些没有通过考试的人们。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有了这个证书,只能证明了我们通过了考试,而不能说明我们有很强的实力。对于这个证书的一些介绍,希望大家还是把下面的仔细阅读一遍。

1,证书与测试不是对立关系。

一些“证书无用论者”的观点之一就是:翻译水平不看证书,你水平如何,人家让你试译便知。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又不准确,用在“无用论”上其实是诡辩,其内核与“读书无用论”实为一根藤上的两个毒瘤。

我们可以想一想,你要去某个国家的某所学校留学,一定要符合相应的语言能力标准。你符合这种语言能力标准不代表你就能进入到某所大学,但若是你不符合标准,恐怕你连“被测试”、“被评估”的机会都没有。

而资格证书亦是如是,你持有某个级别的证书,不代表应聘之际人家不会再测试你,也不代表你今后在工作中不被继续测试(每次交付的工作都是一种测试)。而恰恰相反,你持有某种证书,往往是别人给你测试机会的“入场券”。众所周知,如今会外语者不在少数,一个外语工作岗位招聘,往往应者云集,这种时候,招聘方是没有精力对每位应聘者进行测试的,只能先列出硬性标准,再从符合硬性标准的人群里面挑,因为从符合硬性标准的人群里面挑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的几率,比那种“海选”的几率要高的多。

硬性标准也许会阻隔住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但没有硬性标准所带来的危害更大——“海选”效率低下,对招聘方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都是浪费。两害相权取其轻,谁都会选择效率高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证书与测试不是对立关系。持有一个专业资格证书,是让你能接受能多测试(也就意味着可能是更多的工作机会)的入场券、通行证、敲门砖。有了它,不代表人家不会测试你,没实力,你还是没戏。但没有它,也许人家连看你简历都不看。

2,证书是明确的标准。

翻译行业之所有能有“证书无用论”,其存在的前提是,翻译行业目前没有硬性的上岗标准。而对于法律、医务、财会、特种作业等行业而言,“无用论”根本不存在讨论的余地,因为没达到硬性标准,你就是“野”的,就是“黑”的,如果执业就是违法。

基于翻译行业的实际情况,可能永远无法在全领域实现“硬性的上岗标准”,但在部分领域实现是肯定的,比如现在国家企事业单位招聘翻译人员、一些翻译公司招聘翻译,都列出了专业资格的标准。如果你想在翻译行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资格证书的作用毋庸置疑。

行业的标准化,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制化,这股“标准化”的浪潮是大势所趋,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这种情况——某个人自认为自己如何如何,但到了实践检验中却不是那么回事。父母看自己的孩子往往会“高看”,人看自己就更无法客观。

所以,谁自认为自己有实力,就要接受相对客观的检验。诚然,考试和证书都有局限性,不能完全检测也不可能完全反映实力。通过考试的人,未必都具有真正达标的实力。但一个具有“真正实力的人”,连这种无法检测真正实力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又说明了什么呢?

再者,在实际的翻译工作当中,你的客户也许并不懂该种语言,也就更别提什么测试水平了。初次合作(或者几个人竞争一个合作机会),人家拿什么来衡量你呢?这时候,对方也只能拿一些国家级、国际级的证书来预估你这个人的实力了。而现今什么CET6级,日语1级已经到了“烂大街”的程度,如果你仅有这些,在竞争中你的筹码肯定是不够的,更何况CET、JLPT之类根本就不是翻译考试,翻译资格证书都不能完全证明你的翻译水平,它们更不能证明你的翻译水平。(CET、JLPT仅是举例,没有针对性。)

3,备考对学习、对自我能力有巨大促进作用

能考专业资格考试的人,一般而言不是小孩子。成年人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导向”,即是说,你想考这个试,不是谁来逼着你考,是你自己有这个愿望,不是糊弄家长和老师,是你自己想学点东西。

有一个考试目标,对我们的“自我导向”往往会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如果不是CATTI,会有几个人去看政治领域的翻译?背那么多领域的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