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slogan
相关阅读
  • 听数学家的小故事学数学

    数学是集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于一身的学科,具有实用性,学好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大凡数学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

  • 著名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

    广为流传的是“5050”。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小高斯在三岁时,就已经学会计算了。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帮工们的工钱,当他父亲念叨了半天总算报出总数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错了。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观察,自己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爸爸总是要他早早地数学的应用很广泛,有很多方面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的逻辑思维。而且数学作为主要学习科目之一,大家上床睡觉,好节省燃油。可是高斯很喜欢看书,每次都带着一棵芜菁(像萝卜的一种植物)。他把中心挖空,塞进棉布卷当灯芯,淋上油脂点火看书,一直到累了才钻入被窝睡觉。   高斯的进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师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他了。后来,高斯进了高一级学校,可数学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必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数学好,语文也非常棒,当他18岁时,为自己将来到底是继续研究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而苦恼,正在这时,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之久的问题“尺规作正十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读数学系。   有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学习数学要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课,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重点难点一定要做好相关笔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及时完成,如果遇到疑问的要及时解决。课后多做练习可以有效丰富自己的题库量,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些数学有趣的事,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

  •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的勤奋成才

    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华罗庚和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养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数学家为此做出了贡献。比如华罗庚、祖冲之、伽利略等等这些数学家,都对于数学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读了上面的故事,相信大家对于华罗庚这位数学家有了很多的了解了。如果大家对于其他的数学家还感兴趣的话,就继续关注小编的文章,会陆续为大家进行更新的。

  • 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简介

    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 代表,并被选为人大 常委会委员。   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 代表,后任五、六届全国人大 代表。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数学家。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讲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和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 天才的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

    广为流传的是“5050”。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小高斯在三岁时,就已经学会计算了。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帮工们的工钱,当他父亲念叨了半天总算报出总数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错了。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观察,自己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爸爸总是要他早早地数学家有很多,但是说起数学家中最著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可是很多人学习数学上床睡觉,好节省燃油。可是高斯很喜欢看书,每次都带着一棵芜菁(像萝卜的一种植物)。他把中心挖空,塞进棉布卷当灯芯,淋上油脂点火看书,一直到累了才钻入被窝睡觉。   高斯的进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师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他了。后来,高斯进了高一级学校,可数学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必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数学好,语文也非常棒,当他18岁时,为自己将来到底是继续研究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而苦恼,正在这时,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之久的问题“尺规作正十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读数学系。   有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   数学是一门非常好的学科,不仅能够开拓人们人们的思维,还能够让人们的思路更加的清晰,不过想要学好数学,就要有一个好的开始,上文中是沪江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希望能够让孩子们爱上数学的学习。

  • 爱上数学:从数学家的故事开始

    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数学家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通过上面关于数学家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勇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品质,这些对于我们现代的数学学习有着十分明显的启发作用,我们要将这些故事中的深刻品质传承下去。  

  • 数学家的故事分享

    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家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数学家的有趣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查资料,详细的了解一下。

  •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 “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家喻户晓的数学家,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向他学习。其实,在华罗庚小的时候也有一些趣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数学家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以上就是华罗庚小时候的趣事,在他小的时候就有着极强的探索精神,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对于事实不懈追求的意志品质,这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希望大家在看了本文后都能够够有所感悟。

  • 品读数学家苏步青的小故事100字

    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家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00字

    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华罗庚和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养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