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开展中趣味语文的实施策略
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对语文作用是否清楚,语文课是否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是否博学多才,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有趣,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变,师生感情是否融洽,教学效果是否显著等。
我采用激趣法也主要从这几面入手。
1.让学生明白语文的作用而产生兴趣。
⑴向学生阐明语文学习的意义
有用才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学习的意义只有被学习者理解之后才能转化为动力。语文是母语,往往会有意无用之间让教者、学者和社会忽略其意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心浮躁、绝大多数人急功近利的时代。我每接一届学生都要用几节课专门讲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
①语文能让我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力。我们是中国人,用母语思维和表达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的创造性才能,并提出了一个口号:我们是中国人,能够学好语文,也应该学好语文。
②语文能让我们生活得幸福、充实。社会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语文知识,不善于说话,动辄得罪,寸步难行;不善于总结,成绩无法使别人了解;不善于读书、报、杂志,不善于看电影、电视、戏剧,生活将变得格外无聊。我让学生明白:语文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度,它如影随形,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每一个人必须学好语文。我提出的口号是:生活好不好,语文很重要。
③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他学科需要靠语文来帮助阅读理解。我让学生明白,语文没学好,数、理、化和外语等学科的成绩便悬在空中,如果高考考得难,缺乏理解能力,连题都读不懂,怎么能解题,这时语文便成了决定因素;如果高考考得浅,数、理、化和外语等学科便拉不开距离,这时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语文,也就是说即便只是从升学的角度讲,也必须学好语文。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口号:升学行不行,关键看语文。
④语文是将来发展的基础。任何科研成果、发明创造都需要用语言为工具思维并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才能获得人们的承认。让他们明确地意识到:其它学科都学好了,语文没学好,不会有太大出息;其它学科都没学好,只有语文学好了,也大有出息。我提出了一个口号:未来行不行,关键靠语文。
每接一届学生我都要用我的一些学生因语文素质高而在大学学习脱颖而出的例子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⑵让学生觉得每一课都是有用的。我每接一届学生上第一节课就提出了每节课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是一个新我的要求。每一节课结束后,我让学生要经得起我有什么收获的提问。并具体提出了让学生从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阅读与写作、为人处事、思想修养等方面去总结的要求。
设计教案时,从有用的角度,充分考虑了教材中哪些能解决学生中的哪些语文问题,哪些能解决思想问题,哪些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帮助,哪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哪些是学生必须积累的语文素材,哪些是在写作与口头表达中可以供鉴的技巧等问题。
2.学习材料有趣会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⑴发掘教材内容中有趣味的因素。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适时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新鲜的内容,如作家的轶闻趣事,与写作课文有关的有趣的背景材料,对课文的多种不同的评价,对作品的有趣运用,课文中平淡无奇却又不平凡之处等。让学生觉得语文是有生命力、有趣味的,有文化思想内涵的。为此我专门编了一本《学生典故词典》,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典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⑵补充有趣的课外语文学习材料。我平时注意搜集和语文相关的趣味资料,至今已有三十余万字,编成了《趣味语文》一书。我在教学中注意引用这些材料,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原来是这样的生动而有趣味。
3.教学语言有趣。教师的幽默能使学生喜欢语文。我在教学中注意让自己做到语言幽默生动,这获得了学生的普遍好感。他们认为我诙谐的语言让语文课增辉不少,让他们由讨厌语文变得越来越喜欢语文。
值得注意的是幽默要高雅,要以知识作为底子,如果说几句俏皮话或插诨打科的话,也能博得学生一笑,但日子久了,只会让学生觉得肉麻或认为教师缺乏品位。
4.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⑴通过设立目标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目标的设立让学生有了追求的兴趣,实现了目标,会让学生因有成功感而产生兴趣。
设立目标要远期和近期相结合。远期目标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近期目标分针对性目标和分数目标,针对性目标指要解决的学生的思想问题,要解决的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问题;分数目标指解决学生参加语文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目标的设置,要让学生感到有用,感到值得追求,有追求的必要,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有通过努力达成的可能,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因有了目标和实现目标而产生兴趣。
⑵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很多时候,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是一切认识的开端,是心灵的窗户,集中注意力能使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保证对当前作用于脑的事物产生最清楚的反映。因而著名教育学家洛克着重指出:“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学生的注意;一旦办到了这一点,他就可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内,尽速前进了;否则他的一切纷扰忙碌,结果就会很少,甚至没有结果。”(转引自丁昭福等编著的《心理学现象分析百例》)中学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知识之间缺乏强有力的逻辑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且语文又主要属形象思维范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分散注意力。由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特殊性,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尤须在提高学生注意力方面下功夫。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状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集中学生的注意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从教师的角度讲,要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就是要使学生处于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状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笔者的探讨,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在每节课开头,要明确提出学习目标,最好能说明能达到这一目标后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向往和追求的意向。学习目标对学习情绪有导向性,也能激发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努力的好胜心,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分心状态,往往是由于不清楚学习目标,或认为所学东西无关紧要。
②将一节课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在学生还未产生分心状态时,已进入下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③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任何只注意一边的做法都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将知识灌给学生,枯燥乏味,学生也极易分心,由于学生没有进行积极思维,也不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一味让学生自学,缺乏老师的指导、组织,也会使学生分心。师生共同去探寻知识,实际是将学生引向自觉追求学习目标的状态。据美学者的调查表明:师生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订学习计划,共同讨论提出评判、求得结果,学生会自觉学习,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有兴趣,成功有信心。
④只讲学生不懂的内容。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分心状态,这是因为有时讲的知识学生已懂了,或讲学生自己能懂的知识,因漫不经心而分心,以致连不懂的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也由于分心而忽略了。
⑤将知识引向纵深。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也往往会因对某个问题有了肤浅认识而分心,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法是将该项知识深化,引向一个完全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崭新天地,使他们从震惊中、对老师的叹服中产生强烈的兴趣。
⑥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有趣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轻松的状态下学习,也可以广博学生的知识。我在备课时,特别注意与该课作者有关的逸闻趣事,讲解基础知识时,也注意尽可能结合笑话、典故等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⑦让学生耳听、眼看、脑思、手写并用,将注意控制在教学内容上,减少因无所事事产生的无聊和白日梦。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吸收信息量听觉占11%,视觉占83%,触觉占1.5%,几者并用大大超过单项吸收信息的量。从注意的角度讲,纯视觉的集中率为83%,纯听觉的集中率为54.6%,几者综合,能大大提高集中率,具有不易分心的特点。这说明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耳、眼、脑、手并用,不仅能控制学生注意,而且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吸收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能力。
⑶让语文学习过程有趣。
引入要注意设置情景,调动情绪,设置悬念;教学过程要环环相扣,让学生尚未倦怠时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方式要多样和新颖。
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我注意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能引人入胜,使每一项知识的学习都给学生曲径通幽、搜奇揽胜、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的感觉,使学生自然而然对语文学习的过程产生强烈兴趣。其做法是:
①课堂设计切合学生好奇、好曲折、好胜的心理特征,启发学生质疑辩难、积极思考,教学切入的角度出人意料,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好曲折,就是设计的教学过程要曲折多致、引人入胜,让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去通过探求获得结论的过程。
好奇,我为了切合学生好奇的心理,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高中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水平,自认为一般文章一看就懂。如果能从平淡处设疑,引出出乎学生意料的结论,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是讲授的角度要出乎学生的意料。
好胜,就是要激发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高中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满足于对知识的浅尝辄止,而事实上“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福楼拜)。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引导他们打破满足感,从深度和广度去认识那些未被认识的东西。为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我常用如下方法:
A.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纵横勾联去认识学习对象。知识的纵的勾联是指引导学生用旧知求出新知,理解旧知和新知的承接性和差异性;知识的横的勾联是指要理解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
B.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由于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其意义十分丰富,加上作者的主观理解和时代的变迁,有的甚至超过了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意义。教师对课文无论讲得多么精彩绝伦,都只能代表教师讲解时的体会(更多时候是教参编写者的体会),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或许赞成你的体会,但不一定能转化为他自己的体会;或对你的体会不知所云;或他们的体会根本与你的不一致。
②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每个环节一个目标。我将一节课分为若干环节,每一环节提出一个学习目标,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没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还未产生分心状态时,已进入下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③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任何只注意一边的做法都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将知识灌给学生,枯燥乏味,学生也极易分心,由于学生没有进行积极思维,也不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④教学针对性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只讲大多数学生不懂的,只练大多数学生不会的,只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就完成该课作业,通过检查作业明确学生哪些已懂了,哪些未懂,以便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
⑷教学灵活多变。现在的学生喜变,灵活多变的教学才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学得兴味盎然。我注意常教常新,对每一课都尽可能地采用不同教法。学生每节课几乎都无法预知老师按什么样的教学思路教学,怎样教学。
5.引入了竞争机制,形成良性竞争。
于信凤、赵慧平在《强者时代沉思录》中指出:“竞争有三种境界:一是战胜对手;二是既竞争又协作,促成整体的快速发展;三是超越自我,在竞争和协作中促成人格的提升。”这将竞争的方式和作用说得很具体。我的做法是:
①让班与班之间形成竞争。我现在教的两个班分班时语文成绩几乎一致,我将每次大型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另一个班一分以上的叫光荣之班,将另一个班称作耻辱之班,于是两个班暗中较劲,产生了强烈的超过别班的欲望。这种竞争使两个班的同学被超过别班的愿望所激励,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潜力,千方百计地设法实现愿望,结果两个班的同学的学习都充满了生气。
②通过经常表扬前几届的学生以引起本届学生的竞争之心。
③让学生相互之间竞争。我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要在本班同学中给自己找一个对手,要想方设法去超越对手,而不是被对手所超越。
④让学生自己与自己较劲。我要求学生每天在语文学习上都要有进步,考试要比上次考得好,写作要比前次在某方面有一小点进步,读书每读一次都要有新收获等。
6.创造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因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产生兴趣。语文学习的环境指:学生能处处感受语文学习氛围,学生的正常语文学习不会受到干扰。我通常的做法是:
①争取学校支持。争取学校增置必备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设施、设备,对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成功予以鼓励,消除学校对语文学科的歧视性行为。更重要的是以显著的教学业绩引起学校的关注。我常常给语文好而其他学科差的同学作思想工作,让他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也要学好其他学科,其结果是语文好的其他学科也考得很好,语文差的其他科也考得差。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引起了学校对语文学科的重视。
②争取家长支持。第一次家长会,我都理直气壮地讲明学好语文的意义,讲明自己的教学特色,提出对语文学习的要求,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教学,让他们提供语文学习的必备条件,如买书、订报刊杂志、允许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必要的电视节目、容许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
③在班上掀起你追我赶学习语文的氛围。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一般要不断引导学生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外阅读高潮,引导学生不断写出好作品去发表,或参赛获奖。
7.切近产生兴趣。
⑴拉近作者、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培养生成为作者、作品的知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兴趣,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这一切都依赖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了解作品。我通常的做法是:
①介绍作者,既介绍作者的伟大成就,让之成为学生的偶像,又介绍其成就的得来,还介绍他们的生活情趣与逸闻趣事,让学生觉得作家原来也很平凡,只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平凡变得不平凡;更侧重介绍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内容,如是如何面对困难的,是如何做事处世的,是如何成长成功的,甚至是如何确定专业方向的等,以让作家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的路标。如介绍房龙,侧重介绍他的专业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和《宽容》一书写作的因由,介绍罗曼·罗兰着重介绍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音乐爱好、偶像崇拜转变为人生巨大的财富的。(喜欢音乐,认识了贝多芬的伟大,写《贝多芬传》,以贝多芬为原型写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实上这样介绍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也觉得受到了启发。
②指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感悟作品,让他们了解作品在写作表达上的妙处,在立意上与众不同处,更注意让学生了解作品在今天的意义,对自己写作、对生活的认识、对自己行身立事的指导意义,让学生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
如学习《〈宽容〉序言》,从语文的角度讲,要学会如何理解表达含蓄的文章;从教育意义讲,让同学们觉得自己身上也有许多守旧的观念,也有许多对新事物、新观念不能宽容的行为等,从先驱者身上学到质疑、追求、坚守的品质,从无知的人们身上看到盲目的可悲,看到无知产生的根源,从宽容的实质内容上指导学生如何处世等。
⑵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培养学生成为老师的知音。
从审美的角度讲,主体具有广博的知识期待视野(读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文化素养)缺乏就无法发现美,找不到知音。因而我们将学生培养成教师自己的知音,让他们欣赏教师的人品、教学风格、教学行为。
我的具体做法是:
⑴向学生推荐作品,使学生与教师在阅读上的距离拉近,使教师的举例能引起共鸣。
⑵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教学风格,讲清每种教学行为的意义,介绍自己的追求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教师,从而理解教师。
此外教师也要主动成为学生的知音,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在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追求,以便于教师理解学生,特别要注意读一些学生喜欢读的作品。
⑶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切近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理解语文。
8.守时惜时能保持学生的兴趣。可能较少有教师注意到,教师迟到、早退、侵占别的学科的时间等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⑴每节课提前两分钟到堂,让学生做好下堂课的准备,让一节课充分发挥效率。
⑵绝不拖堂一秒钟,无论讲完与否,打铃即下课,即便是学生要求也不拖堂,给学生树立守时的规范。
⑶将一节课的内容安排得节奏明快,张弛有度,环节紧凑。
⑷基本不用超过5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批评人或讲与教学和学生成长无关的事。
⑸绝不布置过多的作业去抢占时间,或利用别科的时间上语文,即便有老师要求帮忙守课或自习,只要不是换课,均让学生自觉学习那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⑹绝不能让其他科的老师随意抢占语文课的时间,以免给学生造成语文不重要的印象。
⑺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发挥课堂教学效率。
9.有效。指语文教学有显著的效果,这是保持语文学习兴趣的保障。其做法是:
⑴充分了解大纲、教材要求和学生自身水平之间的矛盾,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学懂,考试成绩能逐步提高。
⑵让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成功感。
①给学创造运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中产生自豪之情。
A.在教学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B.进行课前一分钟讲演,不定期举办辩论和演讲比赛,举办阅读、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以及各类语文兴趣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老师倡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并对运用得好的同学予以表扬。
②指导学生发表作品。这里的发表是广义的发表。向校刊《百草园》投稿,向正规刊物投稿;在互联网上发表;参加作文竞赛;向同学、父母朗读自己的作文等。
③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注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让各类学生都得到鼓励,很少在日记、作文的评分中给学生打A以下的等级。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特长,加以因势利导,而不试图按自己的模式去改造学生。
上述就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趣味教学法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分析描述,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