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是为了见到谁? A、渔夫 B、皇后 C、王子 (C) 11、“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D) 12、买椟还珠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有些人 A、只注重事物外表,不重内涵 B、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C、善于掩盖事物本质 (A) 13、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 A、吴国 B、楚国 C、越国 D、齐国 (B) 14、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 A、人参 B、冬虫夏草 C、灵芝 (C) 15、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A) 16、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A、 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天姥山 D、庐山 (D) 17、《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 A、甘肃 B、新疆 C、青海 (B) 18、“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B) 19、"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西厢记 B、牡丹亭 C、桃花扇 (A) 20、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A、驾车 B、骑马 C、奔跑 D、飞行 (C) 21、"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A、历史研究 B、风水勘探 C、政治事件 (B) 22、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 A、智慧女神 B、爱神和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应该都比较放松,感觉自己能够轻松的应对语文的考试。其实,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有很多的趣味美神 C、自由女神 (B) 上面的这些题目都是比较简单的,相信大家有很多的题目都是会做的。我们如果对这部分内容感到简单的话,就去尝试一下中级或者高级的趣味语文题。
趣味小故事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则趣味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7、“孺子牛”的由来 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所说的孺子,是指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幼子——荼。齐景公特别宠爱他的孺子,有一次,齐景公 趴到地上,嘴衔绳子,装作牛,让荼当牛骑。荼正玩得高兴,不小心从“牛”背上跃了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他幼儿的宠爱。鲁迅《自嘲》诗里:“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用这个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了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8、“打牙祭”一词的由来 “打牙祭”就是吃肉的意思。吃肉为什么叫“打牙祭”呢?首先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过去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总要特别想法子弄点好吃的。那时候,所谓好吃的,最高境界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先当然要记住祖先,要先献给祖先——祭祀。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绺,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表示表示而已。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
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要让学生对语文本身感到有趣,以热爱之情学习语文。 “趣味语文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即:语文是鲜活灵动而有生命的,是有思想文化内涵的,它是历史的沉淀,溶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也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习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提趣味语文教学法”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材料,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高人的文明素质,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学习语文是可以做到轻松、愉快和高效的。我们应该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期待,让语文学习成为沟通师生的桥梁,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全方面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 “趣味语文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材料、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语文本身感兴趣;通过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满足学生博学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对未知生活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指导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有用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以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并以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让其产生兴趣;通过让学生随时感受语文学习的成功,以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等。 总之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自觉主动地学习,在其中体会探求之乐、成功之乐,最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费力少而收效巨,达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界,这无疑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吸收信息量听觉占11%,视觉占83%,触觉占1.5%,几者并用大大超过单项吸收信息的量。从注意的角度讲,纯视觉的集中率为83%,纯听觉的集中率为54.6%,几者综合,能大大提高集中率,具有不易分心的特点。这说明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耳、眼、脑、手并用,不语文学习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对语文作用是否清楚,语文仅能控制学生注意,而且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吸收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能力。 ⑶让语文学习过程有趣。 引入要注意设置情景,调动情绪,设置悬念;教学过程要环环相扣,让学生尚未倦怠时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方式要多样和新颖。 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我注意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能引人入胜
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语文的学习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那么在我们传统的成语学习当中有哪些成语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还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小故事等待你去挖掘,学习语文的魅力就是如此,能在平淡的知识中找不到不平淡的乐趣。成语是我们文化中我国文化中听话的部分,这些成语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与学习。
语文的学习,相信大家都认为是很简单的。在语文中,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语文课本中很多的课文取了,不料榜上竟没有儿子的名字。 父亲赶去找县官评理。县官调来卷查看,只见上方淡淡一层灰雾,却看不到有什么字。 父亲一回家便责骂道:“你的考卷怎样写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儿子哭道:“考场上没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笔在砚上蘸着水写呀。” 上面这三篇文章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会很有收获,虽然是趣味文章,但是其中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深的。希望大家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仔细的阅读,或自己读完之后讲给他们。
能够触类旁通、知识迁移,借此给学生们梳理语文的脉络、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点:大语文强调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大语文跳出了课本的束缚,更加注重跟真实的社会、实际生活现实的结合,很多的孩子在真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情比较少,如果语文老师可以把生活当中的情景融入到和孩子们的互动当中去,把语文内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也能够启发孩子们的思考。 第三点:大语文不是阅读理解+写作 很多孩子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把语文拆分开来提高,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大语文的理念的。语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是割裂的,大语文希望孩子们看见一个字、一句话就能联想到其背后的故事。 第四点:大语文涵盖内容全面 大语文涵盖了国学、阅读、写作、口才、书法等内容对于各学科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构建了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态链。 第五点:大语文培养较为系统 大语文是以学习为中心,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几个方面,全面系统的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第六点:大语文思想精髓 把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活实践的展示和浓缩,语文教学必须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才语文”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使学生真正的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第七点:大语文意义深远 大语文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大语文教育能够提升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善于沟通和交流,懂的审美情趣,懂得幸福生活,能有效的因轨道复杂多变的环境,提高孩子未来在职场的竞争力。
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七、怪体诗如何读? 龙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万 国 州州州州州州州州州 掉 川川川川 八、 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九、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 十、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 1256789( ) 1+2+3( ) 333 555( ) 3.5( ) 5 10( ) 9寸+1寸=1尺( ) 学习语文一定要做到学习未动,兴趣先行。学习态度很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更语文是学习科目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学习语法的方法很多,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要想提高语文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平时要学会主动去学,特别阅读和作文,都是依靠平时的积累。所以,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和平时的学习态度成正比关系。
要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转注、假借一般说是用字法。 1.象形:指用线条来描画实物形状或特征的造字法。 2.指事:是由象形符号加上指示性的抽象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指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如:“信”字由“人”字和“言” 字合成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 4.形声:指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和字的意义有关,声旁和字的读音有关。形声字有以下六种形式: (1)左形右声如:清吐城 (2)右形左声如:功领救 (3)上形下声如:露花岗 (4)下形上声如:烈忘警 (5)内形外声如:闻闷问 (6)外形内声如:圆阁病 四、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 1.多音字 指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2.同音字 指声母、韵母和语文考试中会涵盖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包括汉语拼音与汉字、词语声调完全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字,如:“诚”与“城” 3.形近字 指在形体、结构和部件等方面很相近的字。 4.多义字 指因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几种意思的字。如:“因”在“事出有因”中是“原因”的意思,在“因地制宜”中是“根据”的意思,在“因病数请假”中是“因为”的意思,而在“因循守旧”中是“沿袭”的意思。 五、辨别错别字 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两部分。错字是指笔画、偏旁有错误,不成汉字了。别字是指误用形体相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其替了另一个字。常见的别字
要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转注、假借一般说是用字法。 1.象形:指用线条来描画实物形状或特征的造字法。 2.指事:是由象形符号加上指示性的抽象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指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如:“信”字由“人”字和“言” 字合成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 4.形声:指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和字的意义有关,声旁和字的读音有关。形声字有以下六种形式: (1)左形右声如:清吐城 (2)右形左声如:功领救 (3)上形下声如:露花岗 (4)下形上声如:烈忘警 (5)内形外声如:闻闷问 (6)外形内声如:圆阁病 四、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 1.多音字 指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2.同音字 指声母、韵母和语文考试中涵盖汉语拼音与汉字、词语、句子、文学积累与运用、口语声调完全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字,如:“诚”与“城” 3.形近字 指在形体、结构和部件等方面很相近的字。 4.多义字 指因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几种意思的字。如:“因”在“事出有因”中是“原因”的意思,在“因地制宜”中是“根据”的意思,在“因病数请假”中是“因为”的意思,而在“因循守旧”中是“沿袭”的意思。 五、辨别错别字 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两部分。错字是指笔画、偏旁有错误,不成汉字了。别字是指误用形体相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其替了另一个字。常见的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