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研院校该如何选择呢?不同的学校有哪些不同的方向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几所值得大家考的学校以及各个学校的概况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中山大学

  一.学校简介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SYSU),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中山大学是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时也是“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二.学院概况

  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人类学有着悠久的学科历史及深厚的学术底蕴。

  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可追溯到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创办之初就开设了社会学课程,1931年在文学院建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学学士学位,后又设社会学所,先后有周谷城、何思敬、傅尚霖、胡体乾、许地山、邓初民、萧隽英等学者在此任教。1939年,社会学系划归法学院。期间,社会学系师生开展了“石牌郊区生活调查”、“广东工商业调查”、“广东劳动调查”、“海南黎族调查”及“台湾社会调查”等,还编辑出版了关于劳工、统计、人口等方面的著作。私立岭南大学的社会学最初与历史学、政治学同属历史政治系,亦称社会科学系。20世纪30年代,岭南大学社会学日渐成熟,1932年设社会研究所,1937年更名为西南社会调查所,1948年又更名为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该研究所集中岭南大学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学方面的著名学者和专门人才,对西南社会和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许多极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如沙南蛋民研究、新凤凰村调查、三水河口蛋民调查、海南黎苗调查、广州人力车夫调查、广州回族社区调查、江村调查等。其中由杨庆堃先生主持的广州近郊鹭江村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意义深远,其著作《中国社会:家庭和乡村》已译成日、意、英、法等国文字,在国际社会学界享有极大声誉。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在这次调整中被取消,中山大学迁移至原岭南大学旧址。全国高校20个社会学系只剩下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社会学系,中大社会学系由广东高校社会学系合并而成。一年后,中山大学社会学亦停止招生。

  人类学的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该所1927年8月筹办(傅斯年任筹备主任),1931年改名文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傅斯年、顾颉刚、崔载阳、容肇祖、杨成志、罗香林、钟敬文、商承祚等人均在此耕耘著述。当时,语史所下设人类学研究组,由俄国学者史禄国负责。该所倡导“实地收罗材料,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俗”的田野调查实践,主张利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天文学等作为研讨学问的工具,并开启了西南民族调查之先声,调查结果以《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猺山调查专号》、《广东民族概论专号》、《蛋户专号》、《云南民族调查报告》等五种专号出版。此后,该所利用地域优势,多次对南方少数民族做实地调查和研究工作,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如广西瑶人调查(1928年,辛树帜、黄季庄等)、云南罗罗调查(1928年,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1936年,杨成志、江应樑、王兴瑞等)、海南岛黎民调查(1937年,王兴瑞、江应樑、杨成志等)、云南摆夷调查(1937年,江应樑)等。1938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辗转于云南和粤北地区,仍坚持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1948年中山大学文学院建人类学系(杨成志任系主任)时,在职教师有杨成志、戴裔煊、岑家梧、梁钊韬、张为纲、顾铁符等。不久之后人类学系被取消,部分教授到了台湾、美国,部分教授调到北京、武汉等地参加民族学院的筹建,其余的进入社会学系。195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被取消后,人类学系教师在历史学系继续开展人类学研究和招收研究生。

  1981年,中山大学在全国率先复办人类学系,梁钊韬教授任系主任,并首批复办社会学系,何肇发教授任系主任;同年,人类学获博士授予权(国家首批博士点单位),社会学获硕士授予权;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自此,人类学和社会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0年获社会学专业博士点;2002年人类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人类学专业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复评,社会学专业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12月,人类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联合组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显示,中山大学社会学学科名列第四。

  学院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27人,讲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1人。师资队伍学源结构合理,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多所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0%。近年来,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校级12人),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首席专家3人,知名学者特聘教授1人。

  学院办有学术刊物《南方人口》(CSSCI来源期刊),建有人类学博物馆,并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考古学实验室。学院与国外、境外诸多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由于毗邻港澳,与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数据截止2015年3月)

  上海大学

  一.学校简介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省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

  二.学院概况

  今天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前身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1980年4月,经上海市高教局批准,国家教育部同意,上海大学文学院(前身为上海复旦大学分校)恢复重建社会学系。这是1979年中国大陆恢复社会学学科后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袁辑辉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袁华音、沈关宝、庞树奇、吴圣苓、邓伟志、仇立平等教授先后担任过系主任职务。1981年,社会学系创办《社会》杂志。2011年7月,社会学系独立建院,成立社会学院(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下设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张文宏教授任院长。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于建系之初就设立了社会学本科专业,1996年获得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人类学、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得人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9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包括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李友梅教授领衔的社会学基础教学团队先后被遴选为上海市级和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并跻身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阵营。

  1986年,社会学学科被遴选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从1996年开始,社会学一级学科连续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一、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大学设立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成为首批上海市6家E-研究院之一;2005年,“都市社会研究”被评选为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2007年,社会学二级学科跻身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成为全国4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同年,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成为上海市教委设置的首批10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8年,上海大学挂靠社会学系建立了上海社会科学调查研究中心,2009年,上海市政府挂靠该中心,成立了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2010年,与上海市社工党委、上海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合作,成立上海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2011年,由社会学院牵头、整合全校文理工各学科力量组建的跨学科平台“智慧城市与社会发展”被确定为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社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8名,其中东方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浦江人才10人、曙光人才2人、晨光人才1人。另有特聘教授2人。在专任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教师占17%,49-40岁的教师占40%,39-30岁的教师占30%,29岁以上教师占13%;教授比例为50%,副教授比例为16%,讲师比例为34%;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3%;40%的教师毕业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著名学府。近5年来,社会学院教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3项,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青年课题13项,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课题6项,上海市哲社、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2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总计4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SSCI源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5项,三等奖和网络宣传奖7项;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有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具体政策。

  社会学院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了各种旨在促进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活动的平台,具体包括:开办“费孝通学术论坛”和各种读书班;设立“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奖学金”,并与费孝通先生家人共同出资设立上海大学“费孝通奖学金”;在上海市的浦东新区、九亭镇、康健街道,江苏省的开弦弓村、盛泽镇、昆山市,浙江省的宁波市、长兴县、南浔镇等地建立34个社会调查和实习基地;支持学生成立群学社、知行社、蓝丝带等学习型和公益型社团,创办《泮溪学步》、《社会·人》等杂志。自1983年1月培养出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以来,社会学院已经向社会各界输送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00余人。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约300人、硕士研究生约100人、博士研究生约6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约10人。2011年,在校本科生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上海市创新项目5项。2011届毕业生中有12名学生选择留学海外,到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爱丁堡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深造。

  社会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同美国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田纳西大学、怀俄明大学,英国利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釜山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互换生制度。每年有5-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分赴国外大学作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与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访学和开展学术交流。仅2010-2011年,就有11名教师分赴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乔治城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德国马克·普朗克研究所、法国人文科学之家等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为期4-12个月的学术交流和进修深造。

  《社会》(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1979年大陆恢复社会学后创办的第一份社会学专业期刊,也是中国大陆高校唯一的社会学专业期刊。刊物自2005年改版以来,秉承理论与探讨与经验研究并重的办刊方向,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与学术研究中提出的“新问题”,积极投入规范性学术制度的建设,搭建中外社会学家学术对话的平台。《社会》先后被收录为CSSCI源刊、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美国EBSCOhost数据库源刊。2011年,《社会》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并跻身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华中师范大学

  一.学校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师范类、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学院概况

  社会学院具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华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设有社会学课程。1946年至1947年,华中大学设立历史社会学系。1981年,华中师范学院恢复社会学教学。1993年学校成立社会学与行政学系,1994年面向全国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1997年学校单独成立社会学系。1998年获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招生,同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设立人口研究所,2005年获人口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成立社会学院。2009年获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获批成立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学院下设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同时设有人口研究所、城市社区研究中心、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特聘教授2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0人,8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该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项目56项,横向项目39项,科研总经费达一千余万元;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在SSCI上发表1篇,在AHCI上发表3篇,权威期刊发表或转载31篇,出版学术专著23部,译著5部,教材13部,编著16部。学院在社会学学科“2012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下的“高等院校二级院所按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五位。2008年至2012年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任学院名誉院长、特聘终身教授。

  学院秉承“重基础理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调研能力;重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建立“科研导师指导制”,成立“学生科研小组”和“学生读书会”,配备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制定“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创办《社会学刊》,开辟多个专业实习基地,着力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学生共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全国百优博士论文”1篇,这是社会学学科迄今为止第2篇“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多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多人考取或保送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及党政机关、高校、新闻媒介、研究机构、金融系统等多个领域,显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社会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思想史、发展社会学、社区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犯罪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就业及升学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政策调研、决策咨询、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社会管理等工作,就业去向遍及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主要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40%的毕业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学生的就业率85%以上,就业质量较高。

  华东师范大学

  一.学校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二.学院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自1913年以来,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前辈的开拓性贡献为我校社会学各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东师大社会学学科是历经百年发展的根基雄厚的学科,由吴泽霖、谢六逸、言心哲、胡焕庸、罗永麟等学科大师开创基业,建立了深厚的学术传统。

  1979年中国大陆恢复重建社会学,在言心哲教授带领下,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建立社会学教研室,1982年建立全国首批社会学硕士点,并相继建立了人口学、民俗学、人类学硕士点,以及人口学博士点。现为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和人类学四个博士点,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并建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海外来华留学硕士生和博士生。

  2009年,在原有社会学系,人口研究所基础上,整合我校民俗学人类学研究力量,建立了社会发展学院,下设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人口研究所、民俗学研究所和人类学研究所五个基本单位,各专业得到均衡发展和有效管理。社会发展学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主力单位之一,与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密切合作,在上海纽约大学建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下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人口结构与发展趋势方向)是经教育部认定的省部级研究基地,社会学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中心、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社会、文化联合研究中心、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国际移民与侨务政策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学术研究机构挂靠在本学院。学院每年派出教师到海外著名高校进行研修和访问,并与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著名高校保持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社会发展学院现有教师58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9名,讲师21名,行政人员7名,兼职教授6名。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90%的专业教师具有海外求学或访问的经历。大批知名海外教授在我院讲学,来自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水平外籍教师在我院全职任教,有众多的国外学子在我院求学,国际化色彩突出。学院有全国性学会副会长2人;上海市学会副会长以上5人。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外国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我院。

  社会发展学院的教师出版各类著作、教材100多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60多项。30多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科研奖励。居于国内前列,研究实力雄厚。在2009年全国社会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社会学名列第10位;2012年再次参加学科评估,位列第9名,学科实力得到了国内社会学界的认同。2009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社会学系名列全国高校二级院系所第4名。201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论文转载量和综合指数排名均位列全国高校第5名。

  学院在读硕士生、留学生130多人,博士生40多名。自1982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300多名,博士生70多名,许多人成为中国社会学各学科的知名专家。学院设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自招收本科学生以来,以改革教学制度、培养一流社会学、社会工作人才为宗旨,引用国外新型的教学方法,已有10多门主干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在致力于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启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实践能力,已收到显著的成效。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宽广,深受各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几年实现100%,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

  吉林大学

  一.学校简介

  吉林大学(Jilin University),简称吉大,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始建于194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著名学府,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21世纪学术联盟”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

  二.学院概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1995年,已成为中国当代哲学研究重镇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学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为人为学其道一也”,沉淀出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治学风格。此外,哲学社会学院与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主办的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1995年5月,学校决定建立哲学社会学院。1996年我院获得社会学和宗教学两个硕士点。目前,哲学社会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系:哲学系(1958年建系)、社会学系(1989年建系)、心理学系(1995年建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系(2005年建系);2个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基地;1个实体研究中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2个非实体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东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中心;5个本科专业: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10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哲学学科和社会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

  社会学专业(Sociology Program)

  专业简介:该专业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社会学调查方法基础上,运用社会统计和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专业方向有:社会学基本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工作概论、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史、人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专业外语、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哲学、文化社会学等。

  就业方向:适应国家各级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报社、广播之声、电视台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适合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调查和社区管理工作。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了,是不是对你很有帮助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沪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