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兰州大学的美
兰州大学地处兰州市,虽然是甘肃省会城市,但不知情的人提到兰州一般会联想西北戈壁,干旱少雨的气候,艰苦贫穷的生活环境,没去过兰州的人甚至会想象那是个人类无法生存的荒芜之地。兰州大学也因为这一地域歧视一直以来被深深误解,作为土生土所长在兰州的我在这里为大家细细解说兰州大学这所名校,并且详细揭秘兰州大学的美。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展壮大,迅速崛起。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在“开发大西北”、“建立战略后方”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肩负起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985工程”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综合优势更加突出,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并以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强、办学成绩突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所在地兰州居大陆腹地、处黄河上游、为西北重镇、乃山水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是兴学育才上选之地。校园面积3,807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20,559人,硕士研究生9,018人,博士研究生2,063人。在职教职工4,145人,有专任教师1,95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51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06人,研究生导师1,534人,两院院士9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知名学者”特聘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青年“千人计划”项目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知名学者”青年学者项目人选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29人,甘肃省教学名师2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9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兰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含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91个本科专业,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8个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14位校友当选为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