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国内证券市场最大的新闻应当是IPO制度改革,但是最有意思的故事当属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光大乌龙指事件是指发生在中国大陆A股交易市场中的一次交易失误事件。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的套利策略系统由于设计缺陷出现故障,出现价值234亿元人民币的错误买盘,成交约72亿。虽然其后公司沽出ETF与股指期货,依然对当日中国A股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并为公司带来1亿9千4百万人民币的损失。当日,上证综指一度上涨5.96%,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权重股盘中一度涨停。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可参考维基百科、和讯股票等网站
 
还记得当天我跟家人、朋友说起这件事时,“中国内部控制标志性事件”成为了这个案例的注脚。光大证券的内控体系在多个重大风险控制点失去效果,导致股市的巨大波动,又因为证监会与光大证券可能存在的默契行为,导致光大证券开展了可能是我国范围最广、金额最大、被关注程度最高的止损行动。证监会后续发布的罚单,也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事件回顾
 
2013年08月16日午间收盘前,股价大幅波动,A股上扬逾5%,70余个股一度涨停,具体全天各时间点的新闻变动如下,下文黑色部分摘自和讯股票:
 
11:05:沪指从微跌忽然在2分钟内飙升涨逾5%,沪指收复多个技术支撑线。金融股飙涨,中国联通在11点左右突然触及涨停价3.62元。不仅如此,A股权重品种中,如工农中建、石化双雄、宝钢股份(600019,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金地集团(600383,股吧)、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等权重一度涨停。午间停盘前,一度有消息称国家正在救市、上证180开放T+0、优先股试点开放blabla,导致午间收盘前,不少人都追涨大幅增仓。

13:00:光大证券(SH601788)午后开盘紧急停牌。停牌原因当时没有说清楚。但是由于资金流向已经显示上午的股市波动来自于光大证券,因此之前的猜测又有了新的版本。
 
13:05:上海交易所已联系上光大,暴涨是光大系统问题。光大证券内部人士表示,是有大资金通过光大席位下单,但否认资金来自光大自营盘。内部人士透露,光大高管被通知不准离开公司,等待被查。稍后光大证券董秘梅键表示,自营盘70亿元乌龙纯属子虚乌有。
 
13:35:光大证券申请交易作废。申请的原因显而易见,但是当然不会被同意。
 
14:25:光大证券发布公告称,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公司其他经营活动保持正常。
 
15:00:银行股普遍回落。截至收盘,沪指报2068.45点,跌13.43点,跌幅0.64%,成交1231.25亿;深成指报8168.09点,跌60.78点,跌幅0.74%,成交1274.82亿。

15:01:上交所发布公告,本所今日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的交易将进入正常清算交收环节。
 
16:27:证监会表示正在调查光大证券错误交易事件。
维基百科的事件经过从公司角度描述的更加详细,细节也更丰富,大家可以参考。
 
原因分析
 
问题出自系统的订单重下功能,具体错误是:11点2分时,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单,交易员发现有24个个股申报不成功,就想使用“重下”的新功能,于是程序员在旁边指导着操作了一番,没想到这个功能没实盘验证过,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结果生成巨量订单。
 
整个事件触发原因是系统缺陷。向市场发出大量订单来自于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而其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简言之缺乏必要的额度授权;而订单生成系统的设计存在的严重的低级错误,该系统由光大证券自行开发设计,该系统在“重下”功能程序指令存在错误,当业务执行人输入重下24只成分股实际执行的指令是“买入24组ETF一篮子股票”。通俗的话讲,就是让买一只鸡,订单生产系统却让把农场都买下来了。而订单执行系统授权充分,资金充裕,顺利地把农场买回来了。
 
简单介绍下ETF,它是一种与指数(上证指数、道琼斯指数……)表现相关的指数基金,投资人不以传统方式直接进行一篮子股票之投资,而是透过持有表彰指数标的股票权益的受益凭证来间接投资。相应地也可以买入一篮子ETF成分股,获取对应份额的ETF基金。当购买一篮子股票的成本与ETF基金的购入成本出现差异时,就出现了套利机会。详情可参考维基百科。
 
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重复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虽然订单生成系统出现了错误,但是订单执行系统和相应的风险控制系统并未对此交易产生任何熔断效果,最终导致了恶果。据了解,该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完全独立于公司其他系统,甚至未置于公司风控系统监控下,因此深层次原因是多级风控体系都未发生作用:
 
交易员级:对于交易品种、开盘限额、止损限额三种风控,后两种都没发挥作用。
 
部门级:部门实盘限额2亿元,当日操作限额8000万元,都没发挥作用。
 
公司级:公司监控系统没有发现234亿元巨额订单,同时,或者动用了公司其他部门的资金来补充所需头寸来完成订单生成和执行,或者根本没有头寸控制机制。
 
交易所:上交所对股市异常波动没有自动反应机制,对券商资金越过权限的使用没有风控,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没有熔断机制。(上交所声称只能对卖出证券进行前端控制)
 
策略投资部当时大量采取套利交易,套利交易对时间要求极高,因此套利的机会稍纵即逝,因此一般这类交易系统都采用高频交易设计,网络直接接入交易所,甚至系统服务器都设在距离交易所很近的位置,以保证网络传输的速度。而传统证券交易中的风控系统交易响应最快以秒计,但也远远不能适应高频套利交易的要求,例如本事件中每个下单指令生成为4.6毫秒,传统IT技术开发的风控系统将带来巨大延迟,严重影响下单速度,这可能也是各环节风控全部“被失效”的真实原因。
 
具体内控体系问题分析

1、内控环境较差,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传言策略投资部与光大证券其他部门关系极不融洽,对于一些风险控制和管理问题各部门存在极大的冲突,跨部门长期沟通不畅,后续的其他问题都是由于前期的系统建设和使用中,风险管理部门没有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
 
2、IT系统设计完毕,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测试、系统代码复查工作。自行研发的软件系统没有进行深入的测试就投入使用,导致订单生成系统中的低级错误生成了大量额外订单引发事件。首次使用“重下”功能更是缺少必要的测试和检查,由一名程序员在系统中做出了下单的指令。
 
3、交易员、交易部门、公司各级交易额度授权缺失,导致额外订单未经任何系统或负责人确认审批就得到了执行。
 
4、董秘对外公布错误信息未经审批,把没有依据或未经确认的信息向外界媒体公布,严重误导投资者和媒体。当然最终处罚结论也是对其不负责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但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缺失的并不是制度,也不是内控知识,而是风险意识。企业发展如果不能有风险意识,类似的黑天鹅总会来到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