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新闻学专业实习总结
2005年2月至8月,我班的同学们,进行了专业大实习。作为大三下学期的学生,大家在学校已经度过了两年半的时间。两年中,大家都尽量的吸收各种知识,所以当专业实习到来的时候,心中都充满了大显身手的豪情!

从地理分布上看,我们02级新闻系44名同学实习地点仍然以广州、深圳、北京、武汉等地的纸质媒体为主,有个别同学在上海,杭州等地。其中在广州实习的有15人、北京有17人武汉10有人,上海有1人,杭州有1人。

在北京实习的1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他们在实习中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这次北京的实习单位有:中央人民广播之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等。

广州实习有15人,其中大部分在南方都市报,另外还有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这些在都市报实习的同学们充分发挥了年轻人的活力,活跃在采访第一线上,不仅学到了许多实践经验,而且与北京媒体相比成果颇丰,大部分人都发表了十多万字甚至二十几万字的作品,获得了报社指导老师和领导的好评。

深圳的报纸也同样可以发现我们同学勤奋的身影。有6人分别在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和晶报实习。

还有10人留在武汉实习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要分布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省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分布在上海,杭州等地。其中有钱江晚报,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晨报,新民晚报。

各位同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受到实习单位领导老师的肯定和好评。很多同学拿回来的实习鉴定上写有“感谢该同学的实习期间的努力,希望继续努力”、“该同学扎实,新闻敏感性强,是不可多得新闻苗子”。

现在我们已经以一种更加成熟的姿态回到了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

根据学生们的实习成果、自我总结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结合我愿老师实习中的抽查情况看来,我班学生在这次专业大实习中都发扬了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工作中严格遵守了各项规章制度,时刻牢记荣誉感与使命感,充分发挥和锻炼了新闻人各项专业特长和能力,表现优秀。他们以双重身份圆满完成了专业大使习中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取得了丰硕的实习成果,同时还得到了实习单位的高度赞赏,一些学生还被实习单位邀请毕业后去实习单位继续工作。

在这次实习中,一些学生表现突出,他们是赫爽、杨思远、钱芙蓉、郑丹、吴渤、杨春、程文、刘克登等。

经过了这次专业大实习,同学们都表示:大家不光是在实务操作能力有所加强,在其他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对此各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感言。

(一)城市与媒体篇

初踏理想热土

广州站

郑昱,我带着学习的心态和提高的目的在号称平面媒体圣地的广州摸爬滚打两个多月,体会了以“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为理念的《南方都市报》和“高度决定影响力”为理念的《南方日报》的独特内涵。当我带着最后一个实习任务赴上海出差的途中,在飞机起飞时问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答案应该是“责任心”,客观报道是对实实负责,捍卫公众利益是对受众负责,实践水平的修炼是对记者这个称号负责。守土有责要以责守土,责重泰山,能者方可为之。若能力不足,只有以勤补拙,以求天道筹勤

吴渤,我觉得广州的媒体确实是做得好,无论从他们从业人员的素质,报纸的水准和品位,新闻的质量,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每个媒体都有自己很响亮的口号,你可以说只是宣传手段,但是它所传达出的一个媒体的理想和信念却是让我油然起敬的。就像南方周末是“记录时代进程”;南都的口号是“做中国最好的媒体”;新快报的口号是“知情就是力量”;南方报业广告部的口号是“高度决定影响力”。只要想一想这些令人振奋的口号,一种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使我们的心不能平静,会觉得自己自信而坚定,勇敢而充满力量。

杨春,广州是一个让人有些说不清的城市,繁华、喧嚣和市民化是他特有的标志。国内三大报业集团鼎定广州的纸质传媒天下,风格迥异的各类报纸让人应接不暇。光从排版印刷和报纸纸质色彩来说,广州的报业足矣为全国先。让人更为向往的是这里是南方周末的总部,有历史悠久的羊城晚报,更有教科书中时常提及的全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我在广州的两家媒体实习的经历始于羊城晚报集团的子报——民营经济报,在八月底最热的时候我在广州日报的实习给大半年的实习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刚去广州在民营经济报的一段日子让我感到有些许的失望。作为一家新兴的经济类报纸它不具备显赫的声名,只在羊城晚报的印刷大楼拥有一席之地,甚至连报社基本的配备电脑都是不足的,能上网的机器也就只有主任和编辑的几台。记者成天不在报社,而是在家写稿传稿,在那里实习没有一定在主动性是根本不会有成果的。两个月下来我跑遍了广州的工商,家电,物流和经贸大厦。没有工资没有稿费,任何福利也都没有,甚至连休息对我来说都是奢侈。因为随时要采访,要打电话,要去网吧写稿传稿。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我拥有的也许就是一颗赤子之心,凭借对新闻的执着,凭借自己的理想在奋斗,有时候我甚至狂妄的觉得自己很伟大,在实习的路上渐行渐远。

北京站

孙婧,我所在的《健康时报》是名副其实的弱势媒体,北京的采访环境比较恶劣,中央级主流媒体汇集,挂着《人民日报》子报的名也只能艰难求生,让我明白媒体的生存也是“弱肉强食”的。《人民日报》也在尝试该改革,想要摆脱第一大党报官僚不亲民的形象,“视点”版是他们“试验田”。“视点”版编辑以她们的版面捂上报头看不出是《人民日报》为自豪,这也足以看出媒介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刘克登,光明日报在国内报界的地位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光明日报从一开始就具有浓烈的知识色彩,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历来都是光明日报的报道重点和主打品牌。然而光明日报的现状则是:报社人事臃肿,人浮于事,体制僵化,管理不善,发行量逐年下滑,广告收入可以忽略不计,报社基本上靠国家财政养着。办公室的门是敞开着的,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诺大的总编室里仅在的几位编辑在无聊地玩电脑游戏。

杨旸,《经济日报》的新闻平台很具中国特色;它机构庞大,有成熟的采编运作流程;它培养了大批优秀新闻人,很多中国的言论由此而出;它给了我很多开阔眼界,更新思维的机会。通过几个月的实习,重塑了我对党报的认识。它煽情不多,更多的是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充满沉思和探索的文字。记者素质很高,有着非常敏锐的头脑和深邃的思想,他们把握国家的政策方针十分准确,对于社会的焦点有独到的敏感程度,对于很多经济动向有指导作用。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它有主旋律,但是现在更注重正确处理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在“应需”和“欲需”两个方面正逐渐改进,深化服务;也在想方设法努力创新,尽可能作出精彩的报道、出色的版面,努力使报纸更加具有吸引力。

上海站

王慧,上海有很多服务性娱乐性很强的报纸,如《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等。它们旨在为市民发布城市中各种流行资讯、分析潮流动向、提供颇具格调和氛围的生活指南、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娱乐场所及方式的做出推荐和建议。

在这种生活习惯和群体心态下,市民报也会迎合普通市民的需要,将每一个细节更加细化。比如《晨报》的社会版开辟了“市民日记”栏目,头日会将一些读者来电咨询的问题选择刊登,这样在报纸出版后会有读者或单位提供解答和帮助,同时亦晨报亦可代劳向相关机构咨询求,次日再将这些反馈意见和相关信息发布。

这样互动互助式的栏目看起来繁琐细微,实际上却很大成度上解决了很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却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或困扰,自然会大受欢迎。

另外,上海媒体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管制相当严格,从报纸到电视都不例外。此外,相对于南方媒体,上海媒体在有些问题上的态度也会比较含蓄和中立,这大概也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人稳妥中庸的。

生活在别处

很多在武汉实习的同学,都是直接进入主题写心得的,或者由于课堂上听老师对本地媒体的评价较多,自己对所在城市的媒体环境不是特别的敏感。只有到其他的地方,有了比较,才有诸多感慨。不知道可不可以用“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才总结这个现象。

感受媒体精神

吴渤,我喜欢南都。喜欢它那种自由平等的氛围,喜欢它那种淡定自若的气度,喜欢它那种灵活多变的风格,喜欢它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更喜欢那里的人,他们有知识,有理想,有热情,有幽默感,爱自由,爱生活,而且,他们是真的热爱这份工作,热爱新闻事业。

盛甫,我实习的《南方都市报》在孙志刚事件后牺牲了三位老总,直到现在,跑广州市公安局的记者依然会遭到他们有意无意的排斥,公安局有事情会通知其他的媒体而不会通知《南方都市报》。但《南方都市报》依然是光彩夺目的,一次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主席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待抗议开发商的业主,我去做记录,但所有人都用粤语交流,我给主席递了张纸条,表示希望他们能说普通话,被问及身份时,我说自己是《南方都市报》的,于是,所有说惯了粤语的业主都尽最大努力说普通话。会后,业主们纷纷围上来表达对《南方都市报》的尊重。有句话叫“教授就是大学”,换到新闻业中,记者就是报社,业主对《南方都市报》的尊重其实是对记者的尊重。

温姬彦,在中青的日子里,我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他的年轻,无论是资深的前辈还是刚刚入行的记者,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洋溢着一种快乐和活力。我的座位离《汽车周刊》很近,他们的团队精神与敬业精神总是在感染着我,中青一直都强调:“让年轻者成熟,让年老者年轻”。这一点在他的内部首先得到了体现,因此他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二)心得篇

1. 第一次、第一天都要看报纸的

正如历届学生所经历的,我们到了报社坐冷板凳,看报纸的很多。一些虚心好学的同学从报纸中看出了很多门道。

钟静,一开始还没看出什么头绪来,但是把两个月来的报纸仔细翻阅过一遍后,觉得慢慢清楚了:社会版主要负责哪几个版面,整个部门分哪几条线,有社会线,政法线,法制线等等,而哪位记者主要负责哪条线,也有了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又仔细阅读社会版的每一条新闻,揣摩记者们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并想象假如由自己来采访的话,该从哪里着手。以前自己看报纸上的新闻,只是大概了解一下事件经过,当作故事来看,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没有多大帮助,通过自己这两天在报社的阅读,才发现原来看报纸也有这么多学问。

当然也有才进门就有事情做的:

杨旸,当我和办公室的老师们见面后,就接到一份国家公安部的传真,是亚洲大酒店举行的一场记者招待会,老师们只是告诉我下午2点之前交稿,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嘱咐。没有想到第一天就去参加大型的记者招待会,那种紧张、兴奋的心情至今难忘,拿着地图,倒地铁,坐公交,终于按时到达;会场之上,细心听取不同媒体的提问,笔下记录着,脑子也在飞快的思考自己的角度,提问。一直以来,让我欣慰的是,从第一天起,无论后来经历多大的场面,我都没有胆怯过。大概是那一天对公安部部长和外汇司司长的成功提问给了我极大的自信。

汪现,到报社的第一次居然就是“冒险”:去暗访虚假招聘。我成了一个需要找工作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无数的虚假广告引导着我和师兄的暗访,我们甚至被人追问到底是干什么的……虽然是很可怕,但是好刺激啊!回来了以后,我和师兄合作完成了我在特区报的第一篇报道《虚假招聘生财有道》。报道登出来的时候,其实我心里很自豪,因为是第一次没有老师带着而交出了自己的稿子,就算经历了一点点危险,还是让我自己满意,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干,一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温姬彦,第一个任务,我和一位实习生合作,做一个农民工返京高潮的题目,我们去了北京站,看见背着全部家当的民工茫然的神情,看见他们身上还未脱去的新年的气息,在北京的寒风和阳光中四处张望。车站的民警们搭建了咨询台,向初到北京的民工们提供正规的职介联系方式,避免上当受骗。后来两个人分工,那个女孩子去了西站的劳务市场,我回报社打电话联系职介中心和专家。人大的同学帮忙联系了国内极负盛名的一位行政法的教授,他很耐心的帮我这个初学者解答了很多问题,真是受宠若惊!

2. 坚毅品格

程文,我曾经喜欢问别人,你最坚信的一个性格品性的词是什么。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标准。总结出来的肯定是最为闪光的最值得去做的东西。我想说的词就是:果敢、勤奋、坚韧。让自己变得日趋成熟,在实习中学着跟人交流,做人。坦诚地面对每一个人,不论美丑贵贱。努力使其公平,大学期间所学习到的而或是无法学习的东西,实习中我倍加珍惜,我曾是一个木讷的人,不善言谈也不喜欢去主动跟人交流,即使我是那么渴望。实习的经历让我慢慢蜕变,脱去那层稚嫩,更好地融入社会。

不管怎样,给人以真诚、坦率、好好做人,我认为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坚持。

3. 工作技能

沈婳,在娱乐圈,人脉非常重要。我这个刚刚开始做娱乐新闻的实习生无法立即拥有人脉,只有现学现卖。有一次在演播室专访佟大为,他的魅力实在大,许多没有见过的女编导全都赶来看他,只要导演喊停跟主持人沟通,大家就一窝蜂堆上去跟佟大为合影。等大家拍完了,我也走上去,佟大为正准备拉我合影,我拿出一杯水递给他,转身回到摄像机后调机器。等节目录完后,佟大为的经纪人特别找我说话,还给了我他的名片。我拿着第一个自己得来的明星经纪人名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蔡凤,要沟通。从记者的角度来说,包括记者与部门主任,记者与编辑,记者之间,记者与通讯员之间,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等之间的沟通。无论哪一环节沟通不好,都会成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成型的障碍。

就拿记者与部门主任来说,一个选题能否见报?什么时候见报?会出现在哪个版?有多大版面?以何种角度采写?需要什么内容?记者都要随时与部门主任保持联系,又或者采访过程中有什么变故,都要适时作出调整。

一篇报道的文字工作基本上是由记者与编辑先后完成的。现实中经常会出现有记者不满意编辑对自己稿件的改写,又或是抱怨编辑的稿件选取上或是版面安排上不合理等问题。我想重要的原因还是两者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

而记者之间,也不能缺少沟通。记者之间往往有协作,尤其是做大型的专题。不同的记者往往又跑的不同的线,拥有不同的信息资源。而事情本身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当记者遇到自己不熟问题时必须向跑线的记者寻求帮助。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建立和谐的互助关系。

喻锦,电视新闻,若记者不能与采访对象良好沟通交流,拍下的画面便失去了价值。要么采访者过分紧张,肢体和表情都极不自然;要么采访者根本无话可说或者吞吞吐吐。此时记者要做的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一方面要努力化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帮助他们克服对镜头的恐惧感,尽量把问题提小提细,不能急功近利,再从后期剪辑中剪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若对方回答的不好,记者也不能流露不满意的情绪,这样会让对方更紧张,下面的采访会更困难。也就是记者要引导对方进入轻松谈话的氛围中。另一方面,也不能要求对方按照记者的意图回答问题,这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因此,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为采访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又要将话语权交给对方,不能将记者的意思强加于人。

李丹,采访时就要以一个正式记者的身份提醒自己,最好不要告诉采访对象自己是实习生,免得不受重视。但是在一些对普通人的采访中,就要注意隐藏了,最好不要先亮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对于普通人最好就是以拉家常的方式采访,这些我们在专业课的学习中都学到过,真的很有用。

王慧,在做投诉性报道时,正常的程序是:接到读者投诉,具体了解投诉对象和原因,联系被投诉部门核实情况,在可以调解的情况下尽可能调解并妥善解决;如果无法调解,则咨询相关部门诉诸法规或法律。

李州筠,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弥补自己知识方面的不足。写广东纺织行业的稿子时,由于对这个行业缺乏宏观上认识,我只好借助Google花了一天的时间不停地搜索查找关于整个纺织行业的情况和广东省纺织行业的相关信息,建立起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再选者切入点、搭建框架,而从开始写稿到最后成稿只花了近三个小时。行业基本知识的不足会占用大量新闻写作的时间,大大降新闻出炉的速度。所以实习回来后,我将大量时间用在了翻阅各类书籍杂志上,借此来扩充我的知识拥有量

4. 职业精神

悲悯情怀

严茜,有一个小细节不得不提。有一次在演播室外意外地听到了两个做现场新闻的记者的谈话。一个记者说:“XX昨天特别兴奋,因为他一天拍到了三场车祸,真是不简单!”另一个说:“哈哈,那他真有运气啊!”回到办公室看到网页上的新闻里有“建立和谐社会”的字眼,突然觉得心里很别扭。这不应该是记者之间的对话,但它就这样自然地出现了,还显得那样轻松。这不该是记者说的话,即使是职业调侃也不应该。作为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如此麻木,那他便是抹杀了一颗记者所该拥有的心。如果记者都变成了这样,那真是太可怕了。

黄冲,“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在学校里经常为这样的理想心潮澎湃,也曾担心社会的磨砺会让理想破灭。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露天的奠基仪式,天气很热,几十个建筑工人迎着阳光站得笔直,我们几个实习生坐在椅子上撑着伞还在抱怨,这时一个年近50的老记者站了起来,对主办方轻轻地说了一句:“让他们向后转,蹲下来吧。”那一刻,我真的明白了什么是“道义”,什么是“关怀”。不经意的一句话,便能闪现出人性的光芒。

很幸运,我遇到一群非常好的老师,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优秀的记者是什么样的——不是锋芒毕露、义愤满怀,而是让接触的人都愿意信任,并且感觉到温暖,这才是真正的人格魅力吧。
何亮,优秀的记者多少都有点负罪感和绝望感。当某位“人民艺术家”在舞台上,荧屏上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时,当读者兴奋地来信说在电视上看到农民工和领导同声歌唱革命歌曲时,我所看到的是这位艺术家在后台大发雷霆,摔了道具,我所知道的是,领导拉来一群工作人员,戴上安全帽打着横幅对着摄像机高唱《打靶归来》,而镜头外的农民工们默默看着他们表演——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唱歌。我们,做为这样的|“拟态环境”的制造者,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想。
合作精神

张琪,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广电班的何燕虽然同在一间办公室,却各自为政。后来因为一个选题我们想到了一起,就开始合作。从那以后我们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再也没有出现同时有的选题来不及做,被无奈的遗弃的情况。无论是找选题,还是采访、写稿,两个人有商有量,效率和作品的水平都有所提高。原来,合作真的要比一个人闷头闷脑地干要好,1+1果然会收到大于2的效果。

平等意识

吴渤,我的老师袁蕾给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要我别叫她老师了。我还记得那一天我们做在办公桌前各做各的事,她突然扭过头来对我说:“我要给你上的第一课是告诉你,以后别在叫我老师了。”还没等我反映过来,她接着说,“在报社里,人们都接受一种观念就是无论官职大小,无论资历如何,更无论年龄大小,大家都是平等的。你没必要管谁都叫老师,名字就是用来被叫的。你可以叫我奶猪啊(奶猪是她的花名)。作为一个记者,你首先就要具备这种平视别人的态度,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不然你怎么能够做他平等的对话者呢?!”

我说:“不是我不具备这种观念,而是我的同学都是这样做的。我不想跟他们太不一样。”
她说:“要想当一个成功的记者就不能随大流,你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才能从一点一滴培养自己独特的视角。你不用怕你跟别人不一样,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人生来是一样的。”
我认真地听她说完,觉得自己突然明白了。第二天,我就叫她奶猪,叫主任大豆豆了。
虽然跟别人不一样,可是我知道,这并不是不尊重。因为尊重是放在心里的,而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用来被别人叫的。

语言“关”

杨黎,在一次华裔人士捐助广州市贫困学生的座谈会上,由于听不懂粤语我什么也没采访到。带着空空的采访本我满怀委屈的回到报社,当记者听到我理直气壮的以听不懂粤语为借口时,她只是淡淡的道,“如果你现在参加工作了,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我会跟你说,我要的只是结果,至于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我不去理会”。

黄冲,语言关过不了,就无法开展深入有效的报道。在采访中我不断遇到这样的事:说到关键处就被采访者忽然改说上海话,我只好郁闷地提醒。几次下来,双方都感到交流的不顺畅。我把这当做实习生活的第一个考验。每天都努力地听,努力地学,听不懂就向上海同事请教。过了一阵子,渐渐能够适应沪语环境了。虽然远没有达到听说自如的程度,应付一般的采访已是足够。

吃苦耐劳

王晶晶,做一个记者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前总觉得记者的工作时间弹性很大,随意性很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很令人羡慕。这次实习才看到他们真实的工作情况:加班是正常,很多时候白天采访,为了第二天见报,都在半夜写稿子。报社一个跑天气方面的女记者,看上去弱不禁风,但遇上台风登陆,经常出现在第一线进行采访活动,有时碰上天气突变,为争取时间版面,不得不深更半夜从家奔到报社写稿传稿。实习的4个月,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点。有一次,福田保税区召开一个会议,正赶上深圳十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沿途很多地方交通瘫痪,为了赶上时间,只有下车徒步前往,等到了目的地,已浑身尽湿……这次实习确确实实让一贯懒散、娇气的我养成了腿勤、嘴勤、笔勤的好习惯。

善于发现

张媛源,听会议发言往往有通稿之外新闻点的发现。比如我参加北京市奥组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就敏锐地发现了05年夏北京存在用电缺口的信息,这个缺口怎么填,能不能保证居民用电?很幸运地,我得到了一次会场提问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提问,而且在场的都是业界前辈——当然人家不知道我是实习生。官方答复对我的提问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回去跟主任汇报,他叮嘱我赶紧成稿,这篇独立采访策划独立署名的稿子最后发在了头版,虽然篇幅不大,但对于我而言是个不小的锻炼,这是一次成功的经历。

陈卉,不要以为每一篇稿子都是人家写过的就不去写。《科技日报》并不是抢第一手材料的报纸,所以以稳重准确为特点,所以有的时候确实不是在做新闻,是在做旧闻。
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体制内的报纸纯党报和行业报都不是在做新闻,都是在做旧闻,都不是第一手材料。但我想对于这样的报纸,最重要的还是做的有看点,有观点,有新意。
朱小东,培养积极的采访作风,自觉主动去找线索;学会对人要礼貌,诚信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才能写出有见地有质量的好文章。从不同视角,写出新闻的独特价值。

敢于冒险

汪现,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社会组主任韩老师叫我去暗访一个偷盗集团交易的情况。这个集团专门偷盗路灯、电缆等公用设备,然后以超低价格卖给不法分子。我接下了这个CASE,不过心里还是有点发毛,就在当天晚上通知了同在深圳实习的男同学程文,叫他陪我一块去。谁知程文一听,连忙劝我:“不要去了啊,很危险的!我老师曾经采访过这个,差点被捅一刀!还好带了车,跑得快!”吓得我啊……晚上吓到2点多仍然不能入睡。但是不管怎样,第二天早上5点半的时候,我和程文已经坐上了去交易的海边的公车。倒了几次车,问了几次路,接近早上7点的时候,我们到了交易地点附近,我跃跃欲试,只等着交易的人出现,虽然心里特别紧张,但是也为“好新闻”的即将产生感到激动,手里撰着数码相机,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激动,竟然有点发抖。但是一个钟头都快过去了,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直到接到线人来电话说今天没有交易……身边的程文居然有点高兴!无语。

初尝差旅

李丹,我在人民日报经济部财贸组实习期间一共出了两次差,一次是四月份的时候随国家旅游局组织的中央记者团到桂林采访考察国内旅游交易会的情况,不仅发表文章,也游玩见识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另一次是五一时被部里派到北戴河采访报道北戴河旅游发展新景象,采写了《北戴河:“魅力四季”引客来》、《北戴河“运动之春”引游人》等系列文章,也见到了很多诸如王军霞、莫慧兰等著名体育明星,交到了一些好朋友。这种工作娱乐两不误的工作性质,让我在实践中慢慢找到了自己未来要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做一个旅游记者。

曹春丽,我去了香港,也感受到了一下香港的媒体工作情况。我跑的是娱乐线,香港的娱乐记者有的真的很八卦——狗仔队,但是香港的记者工作起来也很卖力,每次有什么活动他们都会提前一两个小时去排队,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他们不会给安排地方坐着,就和影迷歌迷一样站着等。我觉得这种工作态度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虽然由于国情不同,作新闻的思想也不同。所以我在香港的这几天真的和香港记者有的一拼,每天都在工作,一天跑至少两个场,一般一天睡五六个小时,没有时间逛街,没有时间欣赏香港的风景,在工作完的最后一个小时赶末班车回了广州。

(三)成果及问题篇

成 果

我班实习成果详见《新闻学2002级实习成果总目录》

汪现,所有的报道中,有5篇报道得到报社领导的高度赞扬,另外报道《村口汽车道被堵 吊起汽车越路障》因为文图精彩,被评为报社好新闻。

杨春,在我采访了很多的明星,当然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港台艺人,但更多的是一些文学艺术类的工作者。整个夏天我奔走于博物馆,音乐厅和歌舞剧院,我把中国的现代舞在国际上获奖的情形传达给读者,我采访著名指挥家给读者讲解西洋交响乐知识,亲眼历经民族之声音乐会的筹备和完满演出。对我来说做这些事情是我的兴趣,也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当一个人乐于完成某项工作的时候成绩必然会很优秀,部门的领导和记者对我的实习表现非常赞赏。

程文,在8月16日《晶报》A5深圳沸点版,刊登了《孕妇遭毒打两小时胎死腹中系列报道》,整个事件过程和结果都让人触目惊心,一经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深圳本地和国内诸多新闻媒体陆续对此事件的关注,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竞相转载并把此新闻放到头条,引发了上万网民的讨论。

深圳市市委书记李鸿忠亲自做批示彻查此事并要求记者做好后续报道。这系列报道从最初的采访,跟编辑主编的争论先且不说,但有种力量鼓励着我继续下去。

张媛源,我和老师合作的近七千字的深度报道《千亿美元海外欠账亟待追讨》,以及两会期间的分析报道《四大行股改仍是金融改革重头戏》被多家媒体转载(转载统计据经参监测)并获评3月社级好稿;《油价持续走高,谁能节油谁发财》被作为新华社通稿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刊发;深入售楼中心暗访获得大量一手资料而撰写的《经济适用房适用了谁》更是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

王湛,撰写内参《绍兴县推出“长假报告单”制度遏制“假期腐败”》

……

问 题

主要的问题来自经验不足,失误在所难免。

张媛源,就在我觉得实习小有成绩的时候,我扎扎实实地受了一次打击。今年三月底,南方周末头版的一篇报道让圆明园铺膜事件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在各路媒体的作用下,迅速掀起了一场全社会的讨论。这个事件成为京城见诸报端频率最高的词汇。4月召开的环评听证会,专家和各界代表的意见都是一边倒地讨伐圆明园铺膜。几天后,我参加了一个小型的论坛,关于圆明园铺膜的再思考,主办方邀请了12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铺膜的可行性,我当时很兴奋,觉得是个点,笔记也记得不亦乐乎,还做了几个专家的场外采访,并再三叮嘱主办方一定要发给我现场速记的材料以保证表述的准确性。我匆匆赶回报社向记者汇报,主任已经下班。他说你比较一下今天的观点和上次听证会的观点,如果差别大就写写。结果我看了听证会的报道,不知道怎么的就觉得今天提的观点在听证会上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反映。稿子开了个头就放弃了,心想等明天主任来了讨论看吧。

第二天一大早,刚到办公室,我就被主任叫过去,指着一片报道问我,“这是昨天你去参加的会议吗?你的稿子呢?”我当下就傻眼了,昨天的论坛《新京报》做了半版醒目标题报道,《12名专家齐声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这篇报道已经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我声音细小地辩解,昨天不少观点在听证会上就提了,我本来想等今天您来了跟您说一下的……主任说,看看人家一下子就挑出了最有价值的点,12个专家全部支持防渗,这是个很具有新闻性的,我们漏掉了,等到今天再来做哪怕你掌握的是一手材料,晚了一天,滞后就没有意义了,这个不是深度报道,这个讲究的是时效性。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是自己的大意造成了这次错失。我想以后,我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懂得抓住新闻点了。

“红包”和其他

侯蕾,现在,学新闻三年以后,政策成规了然于胸以后,我早已不再如第一次实习的时候那样,因为一点现实的不如意就大发感慨,甚至变得让自己都刮目相看的老道成熟,有时甚至是让自己害怕的麻木。我曾经一次一次的在敏感的时候告诫自己: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可是当我终于接受这一切之后,又会偶尔生出对自己的疑问,这样的转变到底是相时而动还是随波逐流?就像对于那个红包,是该自责信念不够坚定品质不够纯洁呢,还是要抱怨在我尚且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春节的品质的时候,却没有人给我红包所以也没有机会让我去拒绝来说明这一切呢?

盛甫,怎样平衡同情心与正义感。我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调将当事人的控诉写了下来,个人感觉极好,谁知记者看了后说:“你很有同情心,文章本身文字也很好,但是这稿子绝对发不了。因为你是站在这两位老人的角度去写,事件的另外几个方面都没有说话,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给我的感觉是——他们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他们也许是很值得同情,但要发在报纸上,必须要有实证,要让各个方面都出来说话,不然,就会变成一篇评论,而且比评论更糟。”

当天工作做完后,我开始仔细的反思自己从前的观点:为“困难人群”(因为“弱势群体”现在是禁用词,所以换而使用困难人群)说话难道不是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吗?为什么会遭到完全的否定呢?左思右想后回到了记者对我说的:“记者的职责是把整个事情的方方面面报道清楚”,维护正义首先就要保证公平,保持报道的平衡性,让事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能够站出来对同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是一篇报道是否合格的准绳,而至于是非曲直则由读者评判。

(四)总结

在经过了这近半年的酸甜苦辣的经历之后,同学们都有了很多改变,对于新闻记者这一行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家充分了解了学院设置这整个学期的大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实习单位,同学们也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成人的世界,什么是真正的职场生活。意识到了工作的主动性的重要。同学们谈得更多的事关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处理好老师与实习生之间的关系成了大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大家意识到了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做到广而专、博而精,这些对于一个成功的记者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