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之读后感
我读《爱的教育》,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走进了安利柯——一个由作者埃德亚米契斯笔下创造的三年级小学生的生活。在那十个月的日子里,每一天我都能亲眼目睹,他和每一个孩子,当然,那是他的同伴,如何地化腐朽为神奇,是,那是平凡而幼稚十足的生活。以一个孩子的角度也许还并不足以认清是非经过,他们可能不懂,但是同样身为孩子的我知道,就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才能够发现另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也许不够全面,也可以被认作孩子气,但这样的执拗,也足以让人感动到了。
我还记得,那些最初的日子里,七月难耐的暑意,总会因为某些小小的字眼,刹那间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数不尽的惬意。斑驳的树影,总是能够映在那一个字上,心也不禁漏了一拍,捧着那一本爱的教育,也就在那个夏天,我开始明白,有一种节奏叫做“爱”,它轻舒慢缓……
十个月里,我一一认识了他的小伙伴们,有如我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真实而敏感,执着而烂漫。安利柯喜欢卡隆的正直勇敢,我也不例外,当他立起身子来为克洛西承担无意的罪名时,当他友好的与每一个人相处时,当他跳起来维护驼背的耐利时……我看到了他身上所超越同级人的成熟稳重;安利柯喜欢斯代谛的一丝不苟,他既没有才,样子为不好,面貌让人见了要笑,这样一个连他父亲都说“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居然得了二等奖,先生说:那叫“有志者,事竟成”;安利柯喜欢铁匠的儿子泼来可西的隐忍艰毅,他身体瘦弱,胆子很小,那之前也经常受到醉酒父亲的打骂,可他从不说,他勤恳的态度,内敛的性子,以及他的孝行,为他赢得了二等奖的赏牌,也因此他与父亲重新过上了好日子……
还有总是第一名的级长代洛西,开学日舍身救了小孩的洛佩谛,精打细算视邮票为命的卡洛斐,劳动者的儿子小石匠,孝敬母亲维持活计的可莱谛……这些我都能一一记着,也同时佩服着他们,这些九、十岁的孩子能够做到的,有时也不禁让我有些惭愧,是的,他们是好样的。
当然,也有一些是大家所不喜欢的角色,傲慢的上等人家孩子的卡罗 诺琵斯,顽劣、厌恶一切被几次退学的勿兰谛以及虚荣、善妒的富人子弟华梯尼,再想想,他们也不过是些孩子,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尽善尽美吧,当然,这也是一个爱的教育的受教过程,他们会懂的,只是一个早晚的经历罢了。
作者轻快灵敏的笔下,最让我深深感动的要数安利柯的父亲,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会教会安利柯如何才是真诚待人的方式,让每一个人在他家里作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这样一个心细如斯、循循善诱的好父亲形象,很难不赢的每一个人的喜欢吧。当我们在看到安利柯,往大了说,与他一样的孩子身上所具备的一切优良品质时,往往忽视了其背后父母亲的尽心付出,那一个细小的递茶的姿势,那一句微不足道的谢谢,那一个“你先请”的手势……无一不是伟大的父母亲躬身力行的缩影,如果你要说那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九篇每月例话里,也都有一个让人觉得无比骄傲的小少年主人公,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最后的每月例话里名字叫做《船难》中的一个十二岁的意大利少年,生死一瞬间,他将最后生还的机会留给了在船上认识的女孩寇列泰,我很难想像,他是如何在那样的时候说出:“寇列泰!你还有父母!我只有一个人!我让你去!你去!”船很快不见了,少年的模样却早已印在了女孩的脑海里,这个她认识还不到几小时的少年。
七月里,这学年已悄然过去了,母亲告诉安利柯,父亲因事务关系,要离开丘林到别处去了,家人也要同行,秋天就须出发。离别,不再是三个月的期限,我见不惯分离,那样的场景,总有些让人觉得纠心,然而,那样的年纪是离不了父母的,所以安利柯能做的只能是最后的道别。
翻过书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想到了最开始的初衷:我要寻找的爱在哪里?原来,爱是如此的不经意,像空气一般,如此近的距离,那么平凡的感觉,却是最最缺不得的。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这一种信仰,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爱的教育》,那是属于孩子的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