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老人与海》了,我就感觉有许多零散的想法,就让我谈谈我的感想吧!
《老人与海》情节很简单,是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上一条大马哈鱼,但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并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到岸上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以失败告终。
有人认为《老人与海》的故事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作者引出了全书的主题---“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是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尽管在小说中,作者借地亚哥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对英雄主义的歌颂,比如圣地亚哥不惧挫折,永不言败的精神;比如他与大马哈鱼的殊死搏斗,比如他对伟大的迪马乔的狂热崇拜。可是到了小说的结局,老人通过搏斗所得到的结果被鲨鱼抢劫一空,只留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让我感到十分的凄凉,像这样的情节安排,还能说作者仅仅是在歌颂英雄主义的伟大吗?我想这是对英雄主义的反思啊!书中的英雄主义始于惊叹号,却终止于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在我看来,《老人与海》的故事是一场老人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也许正是所谓的英雄主义,那种充满虚荣的英雄气概。书中写到,圣地亚哥把大海看作自己的家,他对大海怀着原始,朴素而深沉的爱,他不仅仅是一个以打渔为生的渔人,而且是一个把自己的生命与大海相系的老人。他热爱海里的每一条鱼,每一朵浪花,甚至对海上的飞鸟都有一种出于爱的同情,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海不仅仅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灵魂的栖息之所。在没有捕到鱼的八十四天里,他是愉快而不屑认输的,即便生活再困苦窘迫,他也从不绝望,而是满怀信心地去面对。然而,在出海的第八十五天,当那条十八英尺长的大马哈鱼出现,终于点燃老人征服的欲望时,他就开始一步步走进自己导演的悲剧。
在与大马哈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的心态是相当复杂的。他对鱼的欲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怀有同情的恻隐之心。可是出于职业习惯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杀死大鱼---“我跟你奉陪到死。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两种彼此矛盾的心态源于圣地亚哥一人---一种出于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则是人的社会性。所以,在与大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的内心深处正与自己进行着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心理斗争。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人战胜大鱼,这在更深层次上暗示着人的社会性最终征服了本性。社会永远占上风!是无法改变的。
此时,虽然老人在体力,精神和心理上都受到极大折磨,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鲨鱼。可以说,此时的英雄气概被作者渲染的达到了极点。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却是从这时候开始,作者开始了对英雄主义的反思。大鱼的腥味引来成群鲨鱼的攻击,老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利品,开始了与鲨鱼群的新一轮殊死搏斗,悲剧就此发展到高潮。此时,老人的信心已经不像之前与大鱼搏斗时那样坚定,他不断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出海太远了。我把你和我都毁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鲨鱼的不断侵袭,老人最终选择了放弃——“仅仅希望能够平安地回到岸上,回到家里,美美地睡上一觉,和孩子聊会儿天。”那么,他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战利品而与鲨鱼搏斗吗?恐怕不尽如此,他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捕到大鱼证明自己的能力,回击人们对于他的种种质疑。公共舆论是每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作者是借此歌颂英雄主义的伟大,还是暗含有某种讽喻的意味呢?我认为是后者。老人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英雄主义的实现,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得到社会认可的虚荣心。这是英雄主义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是不值得提倡的。
小说主题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实际上,作者通过老人的梦在暗示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并不是那虚伪的英雄主义。我想为了那不必要的虚伪,以生命为代价是多么的不值得啊!英雄的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