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第一次读《目送》这篇散文是在高二1篇阅读题中,虽说是纯文本分析,也为其文字动容。如今,旧文新品,发现那种感动已不再基于作者的描写,更多的是自己的经历与生活感触。 那时,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少年,读到这篇散文时,便被其朴实细腻的文字描写吸引住了。文章主要讲述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间在不同时间的目送场景。三代人,作者担为桥梁,同样的目送,展现出不一样的画面与情感。 作者与儿子间的一次次目送,是成长的印记。作者目送儿子第一次上学,儿子是满脸的不舍和频繁的回眸;16岁,作者送儿子去做交换生,只是作者用眼睛跟着孩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儿子却不曾回头;21岁,儿子到作者任教的大学读书,纵使乘坐同一班车,也不说话。成长,让子女和父母间似乎多了隔阂,多了秘密,一路上,是父母心酸痛楚的眼泪。 作者与父亲间的一次次目送,是生老病死,亲人逝去的无奈与感伤。作者的目送,一直到父亲的逝世,留下作者一人。父亲用他的离去,告诉他,不必追。 现在,我已成年,享受大学生活,也经历了父母的目送,我能够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无奈与不舍。 有时,当我畅想未来的理想,突然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才发现在未来的计划中,遗漏了他们的身影。曾想过,父母用大半生来抚养我,到头来可能换来的只是我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是怎样的凄凉。因而,我铭记,自己的奋斗,一方面是为将来的生活,还有更关键的是回报一直爱我,目送我的父母。我要做的,就是不希望自己也像作者那样,努力了大半辈子,最后留给我的只是伤情的目送,无尽的遗憾。 我依稀记得,大一刚开学,父母送我上车的画面。他们人手拎着行李,一直把我送到汽车上。或许是读过《目送》的缘故,我只是默默跟在他们身后,不想让他们看着我渐行渐远而又不能挽留的背影。后来,汽车发动了,我向着父母挥手告别,只见母亲早已控制不住泪水,掩面痛哭,只有父亲坚强的忍住泪水,向我挥手再见。汽车越开越远,父母的身影也越来越小,我分明看见他们相拥在一起。在父母眼中,越来越小的汽车,留给他们的也只有三个无情的字——不必追。 有一天,我们终将为人父,为人母,终将会深刻体会父母的难处,我们也会像作者写的那样:“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终于,我们长大了,要面临亲人逝去的瞬间,并且总会看破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终于,有一天,被目送的人换成了要老去的我们。只是,我们来的值得,就好。 路的前方,是亲人的背影,当我们走到他们的位置时,我们的身后也会多了曾经的我们,就像曾经前方的人一样,我们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只要你还记得我,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