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趣味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它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具有双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趣味教学法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使语文更像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支几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形象的场景或氛围,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呢?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景,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景,播放音乐渲染情景,扮演角色体会情景,锤炼语言描绘情景,等等。如讲解古代写景诗的意境时不妨结合一些与之有关的古画,更能让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再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亭亭舞女的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女芭蕾舞演员高挑的身材,精彩的表演。有时需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课堂的需要,选取最佳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如在教学《守财奴》一文时,由学生主演课本剧的方式就比分角色朗读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更能帮助他们领会葛朗台的守财性格,进而加深对整篇文章从形象到内容的深刻理解。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饱含深情的读,离不开遵循文章作者的思路,离不开对情景的体味,离不开学生情感触动而引起的共鸣。
二、跨越学科,引发兴趣
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就是以语文为中心,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优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其他学科的经验,也可以拓展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如病句:“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教师完全可以将数学科里集合的概念引入到语文课堂上来。“报刊”“杂志”是两个不同的集合,它们是“一切出版物”这一集合概念的子集。然而并列关系的各项在集合中体现为相离的关系,可是这三者是全集与子集,亦或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这个病句犯了并列不当的错误。又如在关联词“只有……才”和“只要……就”的教学中,可以将数学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拿出来进行比较讲解。再如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的特点时,可以将统计学的知识运用起来,要求学生统计课文的引号出现的频率,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小品文具有艺术性的特点。还有如高考语文科技类文章的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已然” “将然”语气,完全可以和英语学科中的“过去时”和“将来时”对应。实践证明实施跨学科教学,能强烈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巧用类比,激发兴趣
类比教学法是将新的观念与学生记忆中结构相类似的观念联系起来,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似的性质,通过学生已有的旧经验来同化调整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可以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变得容易理解,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变得清晰,把学生难于记忆的知识变得容易记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和形式,把科学的客观性、逻辑性与一些艺术手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搭配不当的病句时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例如:老人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可以将“清晰的思路” “开朗的性格” “乐观的情绪” “坚定的信心” “感染”分别类比为“A” “B” “C” “D” “E”,这里的搭配形式可以类比为数学公式“(A+B+C+D)×E”来表示,这个公式展开,就变成“AE+BE+CE+DE”了,然后学生很容易发现“AE”,即“思路感染”是不能搭配的。又如讲解文言文中出现的一些官职名和衙门名时,可以将它们和现在的官职名和国家机构进行对应联系,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适时应景,引起兴趣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来选择不同的说话方式。其实教学也是这样,也要根据时间、地点、场合、对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候结合当时的环境进行教学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一个微风拂面的早晨,教师讲解完对偶修辞的规则和例题,进入了学生应用实践的环节。因昨夜下了小雨,所以教师说:“雨。”要学生对对子,要求学生结合窗外的实际情况。学生回答:“风。” “微雨。” “清风。” “昨夜微雨。” “今朝清风。” “昨夜微雨湿轻尘。” “今朝清风拂细枝。”这样教师适时应景地一步步引导,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又如讲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有一个学生不打报告就闯进教室,于是教师就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扣柴扉久不开”,而不是用“猛扣”或者干脆“不扣”呢?从而从侧面诱导学生要注意礼貌,既引导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帮助他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吸引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民主平等的教风,以至教师的个人魅力,等等。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素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不断实践,更离不开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