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是遍布各地,但是它的教学质量又有谁能进行保证,小编经过资料的查询,觉着第二军医大学还是不错的,小编就它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下这所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直属的一所为军队培养医学专门人才及卫生管理干部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2110工程”和总后“53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军队3所设置研究生院的单位之一,是中国11所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是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是中国军队唯一的外军医学留学生培训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创建于1949年,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0年改称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正式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与共和国同龄,创建于1949年9月,当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主要由华东医务干部学校、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国民党原国防医学院部分留大陆人员和从地方招聘的专家教授组成。1950年10月,更名为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9日,由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为第二军医大学。建校65年来,全校同志发愤图强,锐意进取,学校在困难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学校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建校初期

学校校址是原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旧址,国民党逃往台湾时,国防医学院基础部分只剩下空房子,教学设备全部搬到台湾去了。因此,当时建校十分困难。在上级党委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全校同志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赶制了一些木制课桌椅,终于在1949年9月12日正式开学。教材不完整,就从书店买一些旧的教材,更多的是靠老师课堂讲,学员记笔记。全校师生和医护人员就是这样,不畏艰难,坚持边教学医疗,边建校建院,一所大学就这样诞生了。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65年)是建设时期

在这一阶段,全校同志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学校的基本建设逐步加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成效明显,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规范了教学工作。1954年制定了军医和药学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二是完善了办学体系。1955年创办了卫勤系,1960年增设了海医系,1961年开始承担外军医学留学生培训任务。三是形成了传统特色和优势。这个阶段,我校在烧伤救治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形成了学校传统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烧、心、肝”。

第三阶段(1966年夏至1976年秋)是文革时期

十年浩劫,使学校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破坏。400余名干部、教师、医生、护士受到迫害,504名干部被下放到宁夏贺兰山“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69年10月,学校奉命搬迁到西安现第四军医大学校址,1975年8月,学校又奉命迁回上海。在这样来回动荡中,广大教职员工根本无法安心工作,教学工作完全停止达4年,除个别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外,科研工作停止了将近10年。医疗工作虽然没有中断,但由于人心涣散,人人自危,医护质量显著下降。代价沉痛,教训深刻。

第四阶段(1977年至今)是发展时期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从指导思想到办学实践,从德育教育、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到科研创新,从师生的精神风貌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内部管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特别是1997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以来,学校教、医、研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三期、军队“2110工程”二期和总后“530工程”一期验收.

合作交流

学校长海医院和新加坡中央医院签有合作协议,将重点在管理干部培训、护理骨干业务深造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学校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香港大学医学转化免疫学实验室建有合作关系;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了《第二军医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备忘录》,就两校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医学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合作达成了共识;2009年3月,与瑞典哥德堡大学萨尔格伦斯卡医学院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2010年6月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与科研合作协议。
以上是小编对于第二军医大学的认识,小编在此上学的朋友也是对这个学校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所大学的历史将会是你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