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不少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还有很多人仍在为工作而奔走忙碌,却屡屡碰壁。记者调查发现,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面临生活、就业多重压力,需要更多支持和关怀。

压力倍增:毕业即成“啃老族”

2012年7月,刘星大学毕业回到山西老家求职,记不清参加了多少场招聘会,但一直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这与我最开始‘高不成低不就’‘非体制内不进’的心态有关系。”刘星说,现在自己的求职目标实际了许多。

目前,刘星暂时在太原一家私企做着临时工,每月950元的工资有500元要交月租。“工资只够租房和吃饭,其他开销都要靠家里。”刘星说,别的同学已经挣钱养活自己,甚至补贴家用,而自己却成了“啃老族”,心里很不是滋味。

山西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尹满富介绍说,山西2013届高校毕业生有5万多人未就业,加上往年积累的人数,这一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中,有部分毕业生是暂时没有就业意愿,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等,也有一部分学生自谋职业,签订了临时合同就业,未计入就业率统计。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大多聚居在高校附近的城中村,住最简陋的房子,吃喝用度也尽量节俭。他们或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司法考试等,或奔波于人才市场求职。

毕业于山西吕梁学院的吕成平住在山西大学附近的许西村,他称自己是“蚁族”。记者看到,他的租赁房不到10平方米,里面光线昏暗,除了一张床几乎什么家具都没有,而外面则是人声嘈杂,卫生条件极差。

“父母是农民,家里条件本就不好,父亲又生病了。我已经25岁了,不能再花家里的钱了。”吕成平说,每次求职失利自己都倍感焦虑,压力上升,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多重壁垒:身份尴尬受歧视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压力巨大,非应届生的身份则让他们更加尴尬,在求职时遭遇多重壁垒。

刘星告诉记者,很多岗位招聘都明确只要应届生,如教师、事业单位、国企等。“好一点的单位都只要应届生,难道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生能力就不行吗?”刘星很无奈,成为往届生的她很多时候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除了应届生限制,还有户籍问题。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就业单位,刘星的户口只能暂时放在学校。求职时用人单位有时要户口所在地证明,有时要生源证明,而这些手续都得回学校去办。

“来回消耗路费和精力权且不说,问题是都已经离开学校了,谁会管你呢?刘星无奈地说,“这些都和能力无关,怎么都成了找工作的壁垒?”

“自己就像被学校‘踢’了出来,但到了社会上又没人管。”刘星说,现在不仅压力大,还很没有安全感。“都不敢生病,看病买药都是用家人的医保卡。假如有人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出了车祸或者生了大病,谁来帮扶他呢?”

除此之外,学校、性别歧视等求职普遍问题也困扰着这些离校毕业生们。毕业于山西某三本院校的赵越说,自己在学校成绩不错,参加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用人单位一听说是三本院校,“脸色立马就变了”。

期待关怀:细化政策促就业

上大学时,赵越曾以为通过学校就能找到一份工作,但学校能为毕业生做的,就是安排两场招聘会,“对于离校未就业的同学,学校缺乏后续的支持。”赵越说。

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也表示,因毕业生业已离校,高校无法对每个人跟踪掌握就业情况,也无法及时了解毕业生的遭遇并提供帮助。

“我们并不是懒惰,也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只是暂时没找到合适的,希望能有一些临时的帮助措施。”不少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如是说。

据了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今年5月出台《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提到各地要通过开展实名登记、提供职业指导、提供创业服务和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等措施促进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

山西省人社厅近期也针对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登记,进行“一对一”就业服务,帮助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尽量在年底前实现就业。

刘星等人表示,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开辟渠道,将这些帮扶措施真正落实到位;相关部门能举办专门针对往届生的专场招聘会,对招聘单位的资格进行严格过滤筛选,把学生招聘和劳务市场招聘分开;在大学生创业政策上也希望能进一步细化,简化相应手续,让更多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享受到政策优惠;对于短期内无法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相关部门能提供临时的生活补助。    

山西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春平认为,这些大学生未找到工作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的求职心态有关,应首先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赵春平建议,高校、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应形成完整的数据发布体系,及时跟踪反馈毕业生信息,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救助,同时在就业指导、创业方面提供一些细化的帮扶政策,促进其尽快就业。“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是缺少关注和帮助的‘盲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更需相关部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