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在给银行业良性发展带来长期利好的同时,短期来看也给银行业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第一季度末持平为1.75%。银行过度依赖规模扩张来实现自身盈利和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持续。
 
  供给侧改革对银行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突围已经是势在必行。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他表示,银行业必须要有新的活法。
 
  银行业传统发展和盈利模式面临挑战
 
  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银行业必须要换新的活法,这比转型似乎更紧迫一些。当前,银行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你不转型恐怕就很难生存了。
 
  经济增长放缓和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使银行业传统发展与盈利模式面临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以市场化定价的存款替代品快速增加,银行体系资金成本上升,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已降至13.02%;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2.27%,已接近国际同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的风险逐步暴露,不良贷款持续攀升。
 
  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银行监管标准日趋严格,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2015年以来,全球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剧,各类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上升,我国资本市场也出现较大波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将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结构,影响客户的偿债能力。此外,部分银行在寻求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倾向于追逐更多高风险、高收益业务,从而承担超出自身管理能力的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监管当局对监管制度、标准及规则等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资本、杠杆率、流动性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标准,特别是对全球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了更高、更严格的监管标准,构建了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框架。作为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也主动结合银行业现状,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这些都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使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挑战。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影子金融、理财、资管、私募、民间借贷等越来越活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银行优质客户的分流效应也不断显现,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正在下降,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也在下降。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非传统信贷业务突破金融监管和规模管制,以适应实体经济大量的融资需求,从而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竞争格局。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银行的服务方式形成挑战。近年来,部分非金融企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渠道进入信用中介、支付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P2P贷款、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银行业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凭借网络和信息优势,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简单、便捷的搜索平台,加速了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务拓展带来影响;互联网金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和结算服务,弱化了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用户为王、产品优先、简约极致的互联网思维也对传统的金融思维和服务理念产生冲击。
 
  银行业要有八种新活法
 
  该负责人从八个方面对新活法进行了具体阐释。
 
  新常态生存。L形不用说,增长肯定不可能再有9%,6%左右,如果是没有水分,有质量的6%已经是相当可观。然后结构调整,现在这个结构不合理,大家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大量过剩,这就叫做过剩产能。要严格控制新增贷款,严格客户准入,避免投向产能过剩行业及主业不突出的中小企业;对已经发生不良的企业,不能一味抽贷,而应更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过难关。同时,银行业要补上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短板,培育新的增长引擎。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信贷投入,创新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方式;还应加强与风投的合作,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对科技企业进行长期支持。
 
  市场化生存。银行业要适应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融资市场化、资产负债证券化等改革发展环境,提升市场竞争力。利率市场化还不能说已经到位,但是制度已经没有障碍。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我们围绕存贷的竞争和贷款,尤其是优质客户的竞争,可以把利差缩小,现在还有两到三个点,根据国际上像日本、台湾1.5,甚至1.3,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能不能生存?我觉得我们都得要考虑。除了这个以外,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会频繁波动,相应的市场分析你怎么去适应?还有存款保险制度出来以后,意味着过去这种大而不能倒,甚至小而也不能倒的已经过去了,未来进入银行优胜劣汰的竞争。优胜劣汰做得不好的要退出市场等等,我们讲市场化生存。
 
  混业化生存。银行业要把握好综合化的定位与战略,在金融综合化、跨业化不断扩展的格局下,要合理确定自身业务定位和发展战略,在取得规模效应、综合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做强核心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银、政、宝之间他们已经交叉,除了银、政、宝以外,我们讲点子银行,它甚至没有受到政策的监管,他也是可以做银行,或者做其他的业务。行业之间的竞争会尤其激烈,尽管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我们在反思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但是它是一个趋势,不可改变。而且还有一点,怎么样用混业经营的历年来设计金融解决方案和相应的金融产品,解决那些金融疑难问题,包括前面说的科技企业等等、小微企业。
 
  国际化生存。我国是第一贸易大国,是第一外汇储备的大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说加速推进“一带一路”等等,我国每年将近有四万家企业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经营活动,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过我们进来的,我们已经是一个净资本输出国家等等,我们已经有国际化的生存空间,我们也必须去探讨国际化的生存。银行业要把握好国际化的定位与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发展空间。
 
  普惠化的生存。普惠金融就要求银行业做小微,客户要下沉,补足金融结构性短板,增强其服务能力。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大对“三农”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推动经济补短板。银行业应将普惠金融服务目标融入业务发展、绩效考核等核心环节,真正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同时在业务模式、风控技术及管理制度上,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安排。要积极探索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同时,积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客户的需求能力。
 
  特色化生存。银行业应结合自身禀赋条件,明确市场和业务定位,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我们讲那么多东西,我们同质化竞争,要跳出同质化的竞争你就必须要特色化,我们讲文学作品如果雷同的话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值得看的。所以齐白石有一句话,叫做“学我者生、像我者死”,银行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要求我们要对客户进行细分,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所以它与精细化是相联系的,特色化生存。
 
  智能化生存。它包括互联网金融,但是不完全,我认为最大的利润,尤其是现代科技的成果,来源于我们的金融,我们银行业的服务主体。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银行业的生态系统,对银行的支付业务、融资业务、存款业务均带来挑战。对此,银行应加快向信息化银行转型,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和快捷的金融服务,提升全功能、全渠道的综合化服务能力。
 
  严监管生存。20国峰会每次讨论的主题就是强化金融监管,我们有很多指标,监管部门日趋审慎的监管,也是我们内在的本身怎么样强化风险管理,使得我们的金融机构、我们的银行更稳健,在这一点上我们是跟监管部门还是有区别,怎么样去适应,同时我们自己也有内在的需求。银行业要完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合理设定经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建立与长期风险责任相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在风险治理方面,建立与银行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推进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和母子公司的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发挥金融对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指出,要围绕经济结构的制度性问题推进改革,梳理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需集中出台和落实的改革举措,打好组合拳,使各项改革措施同向发力。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发挥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
 
  该负责人谈到,发挥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应梳理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需集中出台和落实的改革举措,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改革攻坚战。这就需要围绕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提升金融供给效率这一目标,积极盘活信贷资源,降低企业杠杆率。这就要求金融改革既应着眼长远的体制机制创新,又要立足“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协调推进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为供给侧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发挥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在深化金融改革进程中,注意改革的协调性。就是要统筹协调好各项改革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协同共进,从而激发出改革的“联动效益”和“共生效应”。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整体的推进,不是各自为战,而要协同配套。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很强,推进难度也越来越大,一着不慎可能满盘皆输。这就需要强调各项金融改革的递进性、协调性,需要统筹兼顾。只有继续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才能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化解潜在危机,包括各项金融改革的协调,也包括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改革的协调以及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