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美国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的管理实践
 
  1.利率风险的计量和报告
 
  美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是与上文述及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利率风险决策和报告体系;而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利率风险的计量方法也已从早期的缺口分析转变为目前的以动态情景模拟分析为主。
 
  具体来看,美国大中型商业银行较多釆用的是净组合现值模型(NPV),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相比,这种方法能够同时对银行的表内资产负债即时头寸和金融衍生品等表外净头寸进行估计,利率风险的计量范围更加完整,也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重构的适应力。同时,美国商业银行业务数据基础良好,NPV等动态计量模型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利率风险计量的精准度,而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及其与核心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设计也使其具备了充分把控NPV等动态计量模型的能力。
 
  2.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美国监管当局采用了更为严格的OTS监管模式,而非欧洲监管当局的BIS自律模式,这源于其更高的金融自由化程度以及相对更强的市场风险传染力。在利率风险识别方面,OTS的优势在于制定了统一的前提条件和量化模型,特别要求银行考察利率波动对其经济价值和经营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美国的大中型银行大都建立了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对利率风险水平的评级和容忍调整制度、不同业务利率风险暴露的限额管理机制、利率类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原则和规划、标准化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涵盖利率风险传导的激励性契约等。
 
  对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形成的利率风险,美国商业银行主要釆用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管理相结合的利率风险控制策略;部分商业银行也开始采用ERA技术,它通过在一定的利率波动范围内移动收益率曲线以进行更为复杂的动态模拟,是资产负债管理不断升级的要求。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以面对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表外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它们也逐渐成为美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新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基本金融衍生工具或通过金融工程再构造,美国商业银行能够在不影响其资产负债结构的情况下实现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从整体表内外头寸分布看,表外衍生对冲已经成为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而传统的表内管理方式仅作为一种辅助管理和倾向性反映手段。
 
  •  欧洲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的管理实践1.利率风险的计量和报告
 
  以德国为例,该国对利率管制的放松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短短6年时间里迅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德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计量和报告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迫切需要。
 
  60年代初,德国商业银行将资产和负债进行利率敏感性区分,并据此采用敏感性缺口分析法进行利率风险的计量。80年代,随着银行表外资产比重的逐步上升,持续期缺口管理模型因其与全能型银行模式的契合以及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部分缺陷的克服而得到长期使用。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革新,德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计量方法的选择更趋综合,风险价值(VAR)分析、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技术成为持续期缺口分析的重要补充,利率风险的计量体系不断完善。总的来看,利率风险综合计量技术和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成为保障德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之一。
 
  2.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相较于美国严格的外部监管要求,德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免疫和套期保值等利率风险自我识别和控制策略。一方面,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将尽可能相互抵消利率波动给资产和负债带来的影响,从而基本消除持续期缺口,以消弭利率风险敞口暴露。另一方面,70年代以后,欧洲与美国一同经历金融自由化浪潮,不同金融业务间交叉渗透趋势明显增强,在通过快速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以规避金融管制的同时,基于风险套保原则,利率类金融产品也在其利率风险控制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利率互换因现金流较少,而成为德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便利性工具。
 
  四.政策建议
 
  •  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银行利率风险内部管理体系
 
  在中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各商业银行首先必须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严密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市场风险整体管理体系中。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政策、合理的内外部产品定价策略以及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培养方式相配合,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要求商业银行须建立起更为严密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对其利率风险暴露进行最大限度的缓释。中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银行同业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更为严格并适合业务发展的风险内控制度,防范因业务创新和账户属性异化而造成的利率风险转移和外溢。
 
  •  科学运用计量分析模型,改进利率风险计量手段
 
  对国际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管控模式的分析表明,除了基础性的缺口分析计量技术外,更为先进的动态模拟分析、VaR分析等计量手段也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商业银行在通用计量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还开发了适合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综合化利率风险管理系统,这些都是值得中国商业银行借鉴的核心经验。从中国银行业业务数据的累积情况看,缺口模型的应用便利性更高;而随着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的逐步改善,要进一步提高利率敏感性等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同时,一些风险管控能力较高的银行,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动尝试应用动态模型分析等方法进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  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适度推进金融创新
 
  国际经验还表明,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内规控手段的同时,运用利率衍生品进行主动式利率风险控制也成为其重要选择。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利差收入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风险管控也应以利差管理为核心,并能在增加银行收益和缓释利率风险方面取得适度平衡。伴随着中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类似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因应式业务创新仍会不断出现,这不仅是商业银行扩大自身利润来源的重要方式,也是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对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把握市场节奏,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表外头寸的综合调整和匹配,不断提高利率风险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