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用这些语言的某些部分来进行交流,说白了,就是聊天,而并不是英语本身。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就语言本身的知识来说,很多同学都已经过关了,而我们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运用的英语,只有在交流中,我们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互相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要想真正领悟对方的意思,必须与对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与思维方面的个性差异,会直接影响文化交流的质量。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

  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如果不根本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迎合外国人的思维结构和习惯,依然保持自己中国式的思维习惯,那么他学的英语就毫无价值。

  影响口语水平的因素很多,从发音、词汇量、语法到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思维方式是影响口语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国式思维产生的后果就是中国式英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词汇量和语法方面应试教育已为广大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应试中同学们往往能考出很好的成绩,这一点让外国人都很佩服。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却显得捉襟见肘,说出的话通常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句式、文化背景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学英语往往习惯用汉语思维,用口语交流时总是在脑子里先想汉语,然后将汉语翻译成英语表达出来。但很多汉语文化内的交往规则在英语文化中是不合适的。例如:国内一些英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的“How old are you?(你几岁了)”等就属于西方文化背景下忌讳的对话。在西方,人们交往互存戒备,免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至遭到拒答。

  其次,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往往是把一句话中最重要的意思放在最后面来表达,而外国人却会把一句话中最重要的意思放到最前面来说。例如:在汤姆家,他妈妈请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思应该是汤姆的妈妈请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所以按照英文的正确逻辑我们应该把一句话中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前面来讲:Tom’smother invited us for a very nice dinner.而很多中国学生往往是用汉语逻辑去组织语言,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句子:At Tom’s home,his mother bought us a very nice dinner.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会犯的错误。

  另外,我们用汉语表示时间或地点,顺序一律由大到小,而在英语中恰恰相反。例如,在英语中,年月日要说成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要从门牌号开始,最后才是省份和国家。中国人讲“7点15分”,英国人常说“a quarterpast seven”;“7点55分”在英语中则常被说成“five to eight”。再如,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中须遵循的规律是:单个形容词基本上放在名词前(除少量例外情况),短语或从句必须放在所修饰名词之后。此外,英语中时间、地点等状语的位置比较随意,但在汉语中此类状语往往放在句首。

  最后,由于一些语言习惯的不同,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经常与外国人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不同,造成或大或小的误会。我们来看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要问这本书在哪儿就会说“Where is the book?”可是在美国,要问这本书在哪儿,通常会说:“What is the book?”如果你不学会用英语思维来表达,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你就会认为他们在说“书是什么?”而事实上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维的描述阶段,而要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说What is the book?

  想拥有健康口语,就要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交流的关键。英语思维的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图。其次,要学会外国人描述东西的方法。在英语思维练习中,要锻炼对同一事物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再次,要学会当地俚语,这会使你更快地融入其中,更准确地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图。最后,要为自己创造语言环境,并不断加强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