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考研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复习的时候更加要注意学习方法。有了对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今天沪江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复旦大学金融专业的同学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专业前两遍主要是主要看课本,进度非常慢,主要就是理解+记忆+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笔记和注释,一开始大约需要一个半月才能把这四本书看一遍。所以进度慢的同学不用太慌张,前期看的慢是个必须的过程。

  在暑假这个黄金复习阶段中,我针对自己不太擅长的微观金融部分搭配看了罗斯的《公司理财》还有厦大张亦春教授的《金融市场学》,并将相关的配套练习搭配使用,张的书感觉写的很好,对于投资学这一科目的主干知识都有涉及而且讲得很透,非常值得一看。罗斯的书就更不用说了,非常经典,课后题目也非常有针对性,值得一做。

  到了九月份就可以开始针对专业课进行强化记忆,我每天大概会花一个下午来背诵专业课,背诵的部分主要是国金还有货银,一开始非常头疼,尤其是货币银行学,因为知识点太碎太细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联系记忆。这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过程。但是你必须坚持下去。到了晚上,我也会抽出两个小时时间来看投资学或者公司金融。除了看书之外,还需要针对大块的知识点进行集中的理解,最好搭配着以前做的习题,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

  就这样大约进行了有三轮吧。就到了十二月,到了这个阶段真的是听天命尽人事了,专业课我已经不会再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了,主要针对不太熟悉的章节翻看课本,还有就是针对相关的金融热点进行总结,并将其与课本相联系,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解释。以上就是我大致的专业课复习历程,也许写的较为简略,但是每一行字背后,我都付出了很多。想想从九月份开始每到下午,我都会到一个无人的角落,翻开自己总结的知识点进行背诵,真的是感觉到有付出才有收获。

  关于专业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节点,那就是找一个或者几个考入复旦的学长或者学姐对你进行指导,我去年有位直系学长,在考入复旦后将其复习的笔记以及相关的资料留给了我,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资料的宝贵,直到自己遇到了专业的复习瓶颈,才发现学长留下来的资料就像是敲门砖一样帮助了我。最终也很有幸能跟那位学长考了一样的专业课分数--121。所以说,在考研的路上,一个人的信息搜集能力真的很重要,也许它并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它能在让你少走许多的弯路,能让你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其他薄弱的科目。

  如果大家希望在专业课这门上取得较高的分数,建议一定要对复旦这基本参考书目有着较好的熟悉程度。除此之外,你还应保持着较高的专业敏感性,能够关注一些已经发生不久的,正在发生的,亦或是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具有着全球意义的金融事件。对于近期的热门事件,除了要知道这个事件,大致描述他的发生进程以外,最好能用我们专业课里的一些理论去进行一些解读,并且形成一种自己的观点。众所周知,复旦大学金融硕士专业课考试中主观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考场上,你需要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述回答一些题干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努力地有意识的去识记相关的理论,夯实自己的基础。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熟悉课本。

  到了十二月,这个阶段专业课我已经不会再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了,主要针对不太熟悉的章节翻看课本,还有就是针对相关的金融热点进行总结,并将其与课本相联系,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解释。除此之外就是针对一些答题的技巧进行一些练习。在这里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答题技巧,复旦的专业课主观题目居多,到了考场上以后,答题纸一般有12页,一般来说想要拿到高分的话就要尽可能多的去写,首先尽可能用你的篇幅去向老师证明你的能力。相信关于这一点,大家也都有所了解,我的学长也建议我把名词解释当做简答题写,简答题当做论述题写,论述题当做论文写,但是不是每一个知识点你都可能去复习的面面俱到,每个知识点都有很多话说,那么你就不妨将相关的知识点作为补充也写上去,最好再加一个二者的比较,这样既在篇幅上占优,又显得答题的思路较为开阔,知识点较为丰满。此外,针对部分题目你也可以作图进行解释这样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你也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

  关于专业课的最后一点,很多同学在复习投资学时感觉比较吃力,我想说的是,复旦的那本写的确很难,即使作为金融专业的我,在看那本书时也感觉像读天书一般。但是,一般来说,数理推导的部分是不太会考的,所以各位可以针对文字论述的部分进行重点复习。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刘红忠的书确实还是很重要的,每年都会有不少知识点从书中出。但是,针对一些章节中所论述的比较难以理解的比较前沿的理论,我没有做重点复习,只是做了大致了解。

  最后,我想说,考研尤其是考金融专业究生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王者。但是考研的成败也不是我们人生的终点,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将继续生活下去,所以为了考入理想的学校我们既要拼尽自己的全力,但是也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中间的度怎么去把握,就要看你们自己去拿捏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分享内容,是不是对你有所帮助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沪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