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中,学生作,教师改。“精批细改”曾经是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口号。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作文教学成了教师负担最重的一块。理论和实践证明,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是势在必行。可见,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修改能力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呢?下面跟着沪江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引经据典,明确重要性。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完,并不意味着其过程的终结,还有修改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典范很多,通过讲解这些事例,唤醒自主意识,让批改之路在思想上畅通无阻。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名言警句和典范材料十分丰富。

  如鲁迅曾说过:“写完文章至少要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对三个典型材料的提炼等等。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作家重视修改自己文章的事例。如王安石、曹雪芹、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就是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用事实去说明: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在修改文章上下过很大功夫。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著名作家都这样重视修改文章,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也要像那些著名的作家那样 ,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反复地去修改,使自己的文章尽可能的完美。张志公先生说:“必要性是兴趣的根源,不觉得需要,怎么会有兴趣?”所以教师向学生进行批改作文的目的教育,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引导。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中。

  这样,激发了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指导。先选出一、二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精批细改后发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去改,怎样去改,改前改后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评改在写作中的必要性,调动起评改作文的积极性。

  二、重褒轻贬,帮树信心。

  修改习作,即是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写。学生初学写作,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修改时,我们很容易就盯上这样那样的不足,而忽视,文章的可取之处。如果,我们在修改习作时,到处都是“数落”声,试问:作为“定力”不强的小学生,哪还有心情平心静气的修改自己作品呢?“数子十过,不如夸其一长”,确实如此,大人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他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所以,在引导学生修改时,应重褒轻贬,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学生初学习作时,有个别的孩子从习作内容上看实在是找不出什么优点,但字迹工整。于是,我这样引导他修改--“你对自己的书写还满意吗?”然后,我告诉他:“这是我见到的书写最认真的习作。”最后,再引导发现最需要修改,也较容易修改的地方加以修改。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甚至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在引导修改的过程中要运用巧妙、准确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这样久而久之,习作修改,就由在粗浅的“数落”中煎熬,变成了在欣赏中进取,在修正中进步。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树立了习作的自信心,有人说:“自信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学生有了自信,也就乐于习作,乐于修改习作了。

  三、教给方法,及时鼓励。

  在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老师要作示范。我在作文教学中曾这样尝试过,首先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再出示学生习作中的片段,然后用彩笔修改给孩子看,并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修改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修改作文四字诀,即:换、添、删、调。

  换--就是去掉作文中的错别字、不恰当的词,以及病句和不正确的标点,代之以正确的字、词、句和标点。训练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就要从字、词、句、标.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抓起。添--就是充实作文内容。有的学生作文,重点段落写得不具体,笔总落不到实处,空话多。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实重点段落的内容。对一些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指导他们扩写好重点段,还应指导他们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删--就是压缩语句,删掉多余的部分。有的学生作文,由于没有注意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不该详写的地方却写得很细,致使文章重点不突出。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撤掉非重点段落中琐碎的情节,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中心更明确。调--就是指导学生调整自己作文中的某些语句和段落,把文章写得有条理。

  在修改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积极性。通过修改,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改,怎样改,以及这样改的理由,学会了迁移。修改起习作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整个修改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兴趣十足。同时,在修改的工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精辟的看法,大胆的意见适时鼓励,这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方式多样,避免枯燥。

  实践证明,单一机械的运动是枯燥无味的。因而修改习作的方式多样化,也利于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在修改的过程中除了学生自改、师生共改以外,还可以同伴互改、师生互改、家长孩子共改、写博客进入网络(如QQ空间)评改。

  同伴互改,我经常采用以下形式:一是两人互改;一是小组批改。两人互改,可以是同班同伴互改,亦可是同一年级异班同学互改。小组批改可这样安排:三人为一个批改小组,好中差学生搭配,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任组长,每组发三本作文,要求每个学生对每篇作文拿出修改意见,经过大家讨论,把意见综合后,写上评语,再签上三位批改者的姓名,最后还可以再进行一次全面复查。“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每篇作文经过三名同学的集体批改,既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又增强了批改的可信度,因而这种批改方式很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不过,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批改,都应做到及时、迅速。学生作文后,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劳动价值,这时,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也才能收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五、悟准课标,循序渐进。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文章。高玉宝、高尔基等人没上过多少学,却写出了著名的作品,便是证明。“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在引导学生修改的过程中,要求不宜过高、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让所有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揠苗助长。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紧扣课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尊重每一份作品的基础上,展开修改。中段教学中,我从字词句段标点运用入手,尤其注重常用标点与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等;在高段教学中,重在段落与篇章,尤其注重表述准确贴切,有个性,有重点等。对于普遍存在的小问题一次习作重点解决一至二个,而大而难的问题多次甚至一学年解决一个,如:在四年级上学期,我发现学生不能把人物的动作分解细化,于是,在四年级这一学年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写人写事的时候,我就换着方式引导学生修改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引导学习分解细化动作。这样,在每次的修改活动中,学生都能沉浸于收获的喜悦中,享受进步所带来的快感。

  除以上所述以外,展示学生作品也是激发学生修改习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当然,这里所说的展示作品,不仅仅是展示修改完善的“成品”,还包括作为“半成品”初稿,让初稿和定稿形成对比,习作修改的重要性也就一目了然了。展示空间,也不只是在班级中,还鼓励在网络上展示等。

  俗话说,“佳作不厌百回改”,一篇好的作文往往不全是由教师改好的,而是由学生自己用浓厚的兴趣、负责任的态度和一定的才能改成功的。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把批改、讲评作文的这一“世袭”领地转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修改作文的真谛,快乐的一改到底,真正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沪江小编浅谈的如何激发小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培养分享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