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要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节。作为高考的一员,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可能心里面除了紧张还有一丝丝的放松感吧。因为自己复习的怎么样可能已经定型了,不会在改变什么了。其实,学习文科的同学们还是可以在突破的,理科的同学们就很难了。下面是给学习文科的同学们总结的地理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可以记下来。

  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

  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某时离直射点近,该

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二、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规律

  (1)近地面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冷下沉、冷高压)。

  (2)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即热上升、热低压)。

  (3)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4)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①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度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且由赤道向两极,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

  ③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三、河流特征分析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水能资源等。

  (1)内流河:径流量小,汛期取决于气温高低,主要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较大。

  (2)外流河:流量的大小取决于该流域气候的降水量多少,汛期取决于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有无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温度是否低于0 ℃。

  (3) 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例: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4)凌汛形成条件:有冰期、低纬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河流发源地、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状(树枝状、扇形、平行、弧形)、河流宽窄曲直、河床比降。

  3.河流航运价值分析: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途经地区经济发达,则航运价值大,反之则小。

  例1: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

  例2: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大,有凌汛现象。

  四、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

  1.东北地区的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1)原因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2)整治措施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2.黄淮海平原的土地盐碱化

  (1)原因: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

  (2)措施: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3.南方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

  (1)原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2)措施:①发展节水农业。②退耕还林还草。③营建防护林。④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4.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1)原因: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⑤大水漫灌。

  (2)措施:①发展节水农业。②退耕还林还草。③营建防护林。④合理放牧。⑤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五、我国主要河流的灾害及治理措施

  1.长江洪水灾害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灾害。

  ②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和蓄洪场所。③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

  (2)人为原因

  ①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弱,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河道、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3)治理措施

  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各支流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保护水土;退耕还湖,加固堤防;疏通河道,裁弯取直等。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

  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1)成因

  ①自然原因: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升高。

  ②人为原因:为了防止河水外溢,人们不断地加高堤坝,久而久之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便形成“地上河”。

  注意:人为原因是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自然情况下不可能形成“地上河”。

  (2)危害:下游的“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

  (3)治理:上游修建水库。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生物措施——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

  ②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以减少泥沙入河。

  ③组织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治理黄土高原的任务分配到“一家一户”,谁治理,谁受益。下游加固堤防,疏通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