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考古专业实习日记(之十六,5月12日)——
2013年5月12日 晴,大风扬土
朝阳代日曦,光明满庭院。依然在众鸟啁啾,汽车喇叭声中睁开了惺忪睡眼,又迎来了新的一天。翻开手机看了下日期,才发现今天是个颇为特殊的日子——2008年的今天,我华夏蜀中儿女遭逢浩劫;时隔5年,虽然当时的震惊和哀恸早已淡去,但还是要在这只得纪念的日子里虔诚地说一句:“愿亡者安息,生者幸福。”
今天也是母亲节,我不知道今日会有多少人想起妈妈,想起家,至少我这样一个并不恋家的孩子也想念妈妈的手艺。提起“家”,我是真的感觉在工地就像处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之中。以前在学校,同学们都只是在上课时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可当我们走出喧闹都市,走进山野小镇,要一起面对三个月简单却充实的工作和生活时,彼此之间便生出了莫名的默契。我们开始关注朝夕相处的同学,在同样的时段起床,在相同的地点吃饭,一起爬“怪坡”,一起指挥民工挖探方,互相分享惊喜的发现,互相吐槽干活不给力的民工……在来到考古实习工地的半个月里,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被众人看在眼里,大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近,彼此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就连平日里感觉高高在上的老师们,也与我们同吃苦、共欢乐,同学们也尝尝私下里开玩笑说老师们“看似高贵冷艳,实则平易近人”。
其实,当我提笔写下这篇随笔时,脑海里浮现着的满都是我们组成员的身影。自称“空方之王”的重量级人物佟队长,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尽力帮忙,布新方,架全站仪,测量坐标等工作都会有他高大的身影。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在该休息时便休息,工作间隙也会稍作放松,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工作进度,我们的工作原则可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以人为本,效率第一。”
编探方号、管理民工的“包工头”小贾,每天负责民工点名签到,我们每次向他要求调民工,他都尽量安排周详。悲催的是,本就“公务繁忙”的小贾还要清理自己复杂的探方和几堆看着就烦的骨头,给他戳个赞吧!
讲话幽默风趣,言辞犀利的辛琪和王正阳,大概是专门为我们解闷、活跃气氛的,每次休息的时候,有他俩在,顿时就会觉得话题多了不少。尽管我性格略内向,言语略木讷,但跟他们聊天,还是觉得很愉快。
由于探方离得比较近,我没事的时候也常去找范灰坑和高升同学玩,他俩都性格随和,乐于助人。范灰坑同学其实叫做范恢朋,只因在一次三国杀游戏中一坑成名,我们便冠之以“灰坑”的雅号。其实灰坑同学平常打牌不但不坑,反而技术纯熟,我们都喜欢喊他来面杀。希望灰坑同学不要太介意这个外号。
在工地上,常常会看到迪夏同学戴着墨镜、叼着烟坐在树下玩手机,或在探方边上监工。如果我是他探方里的民工,看着架势,是绝逼不敢偷懒的。但他的民工貌似没有我的觉悟和眼色,可能是他迷人的微笑让民工觉得他平易近人吧。
我探方南北两个方的发掘人都是高鼻深目,常戴一顶棕色“牛皮帽”(?)的新疆人别克,他温和厚道,男生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他也不介意,常常一笑了之。
听高年级的学姐学长们说,每年的实习都会有“班对”出现,不过我们组的男生都那么优秀可爱,真让一直单身的女生为难啊~~(大概没人会看这篇日记吧,不然被人拿来当面吐槽我真会尴尬脸红的)。其实在工地上,女生个个都很爷们,挖土、铲土、推小车,样样都会做。脸变黑了,身体强壮了,我们也并不真心介意。谁说90后的我们是“垮掉的一代”呢!
虽然我们现在初涉考古,并不能算是正式步入考古界,但年少的我们对考古实习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期待——关于人生,关于处事,关于知识。我们暂别尘嚣俗世,走进田野山川,为的是用双眼解读地层历史,用双手解开尘封的文明。一片片陶器,一具具人骨,承载的都是先秦人们的智慧和气质。我们不知道天有多高,我们却知道地有多厚;我们不晓得未来有多遥远,但我们明白历史有多久远。我们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考古人,但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考古代言!
此时,夜已深,空气中略有寒意,听着舍友轻微的鼾声,我也觉得困意袭来。好吧,辛苦的一天到这里结束,愿大家都能做个好梦~~~

2010级考古专业实习日记(之十七,5月13日)——Just 醉咧
2013年5月13日 晴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没有吃上几口蛋糕,却被人用蛋糕抹了一脸。感谢我们能在一个什么都能买到的小镇上,有蛋糕,有酒就可以是一个热闹的party.
从一进了食堂,看到满满的老师同学,看到两个大蛋糕,我就莫名涌出一种想流泪的冲动。但又不想在大家面前显得如此多愁善感,便强忍着心情。
当老师同学们都到齐了,我们开场喝了三杯酒,然后打开蛋糕盒子,看到上面写着:“祝牛姐生日快乐”,下面还写着“Just 醉咧”。这句话是我们班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我们最近谁如果做事情出错之类,别人就会用陕西话说:“你得是醉咧!”看到上面的这句话我不由得一笑。关上灯,点燃蜡烛,大家一起唱生日歌,我从心里有一阵感动。对然这次远离家,但一个生日能有这么多人陪伴,这么多祝福,也许这一辈子也就这么一次。经过短短两周多的相处,大家朝夕相对,老师同学们的感情都变得相当好,实习这样特殊的经历我也将会铭记,多年后经过时间的淘洗,记忆中留下的应该是彼此温柔的微笑。
分完蛋糕,还沉浸在自己心中柔软气氛的我忽然被抹在脸上的奶油带回了现实中,一群男生过来要向我敬酒,随着酒精的作用,老师和同学们的情绪也放松了起来。平时严肃地梁老师扯着我们班几位新疆的同学唱起了达坂城的姑娘。魏老师也愉快地高歌一曲,唱罢段老师还将一朵塑料花献了上去。
在这热闹的食堂,充满着欢呼声和歌声,这时坐在一边的史易思高兴地哭了起来,边笑边流泪。这一下传染了我的情绪,我也坐在她旁边边笑边流泪。过了一会儿刘瑶佳也过来,她也喝的有点多,我们抱在一起,她说:“虽然以后大家考研都不在一起,但大学很高兴交到你这个朋友,我不会忘了你的,你也不要忘了我。”也许我们都是很容易感伤的人,越是热闹的环境中就越容易为离别而惆怅。
今夜我们不关心明天是不是还要上工,我们开心地聚在一起,我们Just 醉咧!

2010级考古专业实习日记(之十八,5月14日)——雨后随想
2013年5月14日 雨
每次轮到我写日记都是在雨天,空气清新、心情舒畅,这是否算是一种幸运呢?
上个雨天,我们去了伏羲庙、天水市博物馆,我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天水石棺床,它应当被修复过了,显得金碧辉煌,比报告上的美很多。之前在西安,已经参观过安伽墓石榻、史君墓石椁以及康业墓石榻,再加上天水石棺床,西北地区有名的石棺床几乎已经尽收眼底。
雨后登山也别有一番意趣,大像山上,儒、释、道三教共存,木工、医家、武圣同在。虽不免有些乱哄哄的,但仍不失为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而在这个雨天的傍晚,“磐安大讲堂”第二期开讲,主讲依然是梁云老师。雨中碧树,阶上青苔,本是极容易引发伤感气氛的事物。然而,食堂灯光下不失活泼的讨论与笑谑声,立刻冲淡了这种感觉,氛围温暖热烈。
梁老师非常非常有才华!在讲座过程中,《周礼》《水经注》《史记》《汉书》等文献资料顺手拈来,引用流畅,令我们叹为观止。不论是讲座还是论文,梁老师的作品都给人一种文采斐然、汪洋恣肆之感,再对比自己干巴巴的学年论文,不禁甚是惭愧。
想起刚来的时候,觉得梁老师很严肃、很可怕,但在越来越多的接触当中,我们发现老师笑得越来越多。于是乎,黑面大叔的形象转而变得和蔼可亲了。
另外,通过与老师、师兄们的交谈,我发现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同学们正处在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形成阶段,在大量吸收别人观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述能力。我自己就经常有茶壶里煮饺子,想的很多却说不出来的感觉,通过实习中的学习和锻炼,情况应当会有所改善。
都说空灵,空而灵动,不空所以不灵。在这个远离都市、相对单纯的环境中,我们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这是一个改善心境,磨砺心性的绝佳机会。相信实习结束后,大家都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管大家以后是否会一直从事考古这一行业,实习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要认准目标,勇敢追求,努力去做,待多年以后回顾青春,定然不会后悔时光虚度。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本伪“哈迷”时常觉得,考古人的手铲就如同魔法师的魔杖。因此,每当看见裴师兄把手铲插在牛仔裤后兜,我脑子里都会奇葩地冒出一句:“不要把魔杖插在裤兜!”然后,反应过来,汗颜……

2010级考古专业实习日记(之十九,5月14日)——不会寂寞
2013年5月14日 雨
话说,有了对比,才知道磐安是个天堂。回西安的几天,一直被近40℃的高温所笼罩,而一回到这里,却是无边的凉意。没有都市的喧嚣与浮华,被这个小镇的宁静与淡然吸引。梧桐雨,点点滴滴到庭阶,漫天雨丝也最能引人遐想。一直认为考古是最浪漫的,尤其是在狂沙漫天的西北地区,颇有武侠小说中刀客的苍凉豪迈之感——而我们手中的武器是手铲。
孤独时,有不语的大地相伴;寂寞时,一仰头,烈酒入喉化作柔肠百转。或许考古人永远不会寂寞,手铲的每一次翻动都讲述了一段段生动的故事。而由一段段故事串连起来的,正是中华民族灿烂恢弘不休的史诗……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
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
就不要悔恨!

2010级考古专业实习日记(之二十,5月15日)——
2013年5月15日 雨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本子又一次传回了我的手里。
宿舍黑板上记日子的“丨”已经画了整整两大排。看着这些画在黑板上的竖线,觉得和古人结绳记事倒是很像。看似单调的一条线,却象征着我们每一天的实习生活。就好像我们每天发掘的出土物,看起来坚硬冰冷,但那正是两千多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人间烟火在岁月洪流里的沉淀。它们的确古老,但其实并不遥远。每当手握陶片,透过这些岑寂的碎片,仿佛依稀可以看见历史转身的背影,可以聆听到时光深处秦人东来的脚步。在那一刻里,恍惚让人有一种错觉,命运是如此不可思议。两千多年前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一个族群被时代的浪潮挟裹,阔别故土,雄关漫道,万水千山,自东向西流离大半个中国,在朝代更迭的夹缝中生存。他们的抉择,他们的筚路蓝缕,他们的卧薪尝胆,一切血泪与成就,都沉淀成我们脚下这片黄土,等待在光阴穿梭的交点,等待与我们相遇。时光不能倒转,种种支离破碎的线索也许最终会留下更多谜题。我们未必能重现过去,但却能在这里清晰地揭露岁月流淌的痕迹。那个古老的民族自东方而来,历经无数次蜕变,虎视六合,剑决浮云,最终横扫东西,一统南北。而在这里,是这个民族从部落到帝国转弯的路口。在他们的转身与回眸之间,在这片黄土之下,封存着更多的历史密码等待我们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