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就像一本书,翻着翻着,你就会停留在某个章节细细品味。回忆又像是百草园,躺在草地上,随手掬几根芳草,放在鼻子边轻轻地嗅着,不同芬芳从你的鼻腔慢慢地沁入你的心灵。《朝花夕拾》便是鲁迅先生从回忆中随手采撷的几株芳枝,充满作者对往事的情感,耐人寻味。

第一次读《朝花夕拾》,我还只是刚上初中。当时,教材里有篇选自《朝花夕拾》的文章,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彼时的我,跟鲁迅小时候挺相似的,有一颗好奇的心,觉得这百草园很有趣儿,因此,特地央求妈妈去借《朝花夕拾》。妈妈在亲戚朋友中借了一圈儿才借到一本纸张已毫无色泽的小册子,封面用楷书写了四个大字《朝花夕拾》。我那是的心情就如同鲁迅接过长妈妈从乡下带来的《山海经》差不多,虽然粗糙,却甚为珍贵。

可是,很快我就后悔了,这本书似乎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有趣”。鲁迅先生一定很“吝啬”,惜字如金,白话文不说“白话”,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言简意骇。读惯了言情小说,那些废话啰里啰嗦,一目十行也知其大概。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不同了,你得细嚼慢咽。些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吧,有些话怎么看都不能明白。那时可没什么耐性一句句去琢磨,看得累,累就烦,翻了几篇,就没耐心了,往书柜里一丢,懒得过问。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朝花夕拾》的小引,为之心动,就又把这本小册子找了出来。细细研读,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鲁迅先生对旧人旧事的无限回忆。就拿其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来说吧。鲁迅小时候很喜欢《山海经》,也许是因为里面充满了神话、传说吧,使鲁迅常常沉迷于幻想。他总在惦记着书中的故事,不时和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书中的情节,吸引了不少小朋友,连阿长也充满了好奇。于是阿长从乡下回来时,用布包着的《山海经》递给鲁迅,说“哥儿,带画的‘三哼经’。”接过阿长递过书来的那一刻,鲁迅开始扭转了从“误杀隐鼠”接下的怨恨。阿长变为“长妈妈”了。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曾说,这里面的十多篇文章是他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的确,无论是对猫的不喜,或是对父亲的歉意,亦或是对先生的惧怕。对鲁迅而言,过往的喜怒哀乐都充满了无尽吸引力,是他不得不回忆,不得不记下来,那段人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如烟的过往不仅意味着一段永不折返的时光,更意味着一段段挥之不去的故事,其中常常厚重地过藏着一种只属于一个人的情感。喜欢回忆往事的人,特别是乐于写下这种回忆的人,所体验的这种情感往往更加浓烈。鲁迅先生记录回忆,不仅成了深深地寄托这种情感的需要,还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寻出一点娴静,寻出一点慰籍来。

也许,在这些随手撷来的旧事里,鲁迅先生真切地回溯了童年时代纯真、疑惑、偏爱、思索,但那不过是淡淡的一抹心痕,边沿还残留着不十分快意的阴影。可在记忆中再度咀嚼、回味、体验,就衍化为心中一种深深的情节。就如同你翻过一道道山岭,顾自前行。当你疲劳、困惑交加的时候,倚在山腰,蓦然回首,远处那笼罩在雾霭中影影绰绰连绵起伏的山峦,依然能使你的心灵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