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其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喀布尔,这片土地因战争而令人绝望,却有着对宗教坚定不移的信仰;这片土地因耻辱的阶级观念令人压抑,但是在这些卑微的儿女身上却有着最美好、纯洁的灵魂。广场上,孩子们在追逐着天际最后一只风筝,就像追逐着生命中最单纯圣洁的梦……

但许多年前的一天,阿米尔和哈桑说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词,一个是“爸爸”,而令一个则是“阿米尔”,之后所有的故事,似乎早已在这五个字后埋下根源。而两位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个常常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甚至有些懦弱、懵懂;另一个单纯、忠诚,勇敢、宽容,又直接注定了他们友谊暗淡的前景。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欺侮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不敢像每一次哈桑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哈桑,而只是用“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聊以自慰。我听见了背叛的笙歌,我听见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哈桑——那个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那个陪着自己追风筝的人,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哈桑知道一切,但是为了阿米尔,为了好友的尊严,他没有狡辩,也不可能狡辩,他默默承受着所有不平等的待遇,散发出最后的光和热。我知道自己哽咽的哭声,我同情哈桑,那个一无所有却愿意为了朋友奉献出所有的男孩,我更同情阿米尔,那个拥有一切却失去最忠贞的友情的阿米尔。

为了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阿米尔直到中年才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悔恨与伤痛反复纠结着他的心。终于,他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寻找哈桑的救赎之路。而此时的家乡,到处是烽烟战火、满眼的颓圮荒败,而那个他最亲近的哈桑也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哈桑死了,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他从塔利班分子手中带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一个对感情几近麻木的可怜孩子。唯有说起风筝——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自觉的抿起嘴角。他知道这翱翔晴空的风筝将会带给他真正的童年,是快乐又不仅仅是快乐。它是父子亲情的延续,它是隆隆战火的休止符号,它是美好新生活的向导,它是和平光明的未来……

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你父亲是全喀布尔追风筝追得最好的人,他追风筝的时候从来不用看着风筝,人们说他在看风筝的影子。然而他们不如我了解他——父亲不是在看什么风筝的影子,他只是......知道。”阿米尔或许很羡慕哈桑,羡慕他的单纯正直,羡慕他的勇敢果断,羡慕他不计较得失的真挚。“他只是知道,”他知道风筝会飞往哪里,该不该去追。一旦他知道自己的方向就会毫不犹豫去追逐,这样才是完满、无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