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读《昆虫记》有感
有这样一本创造了奇迹的书,为什么说它创造了奇迹呢?因为它记载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生育和死亡,而且它创造于十八至十九世纪之间,在那个时期,昆虫学家的“田野实验”是不被认可的,昆虫学家们只是将昆虫做成标本,睁大眼睛观察,却不考虑真正的昆虫的习性与本能,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昆虫学家——法布尔。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法布尔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 法布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容易。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靠自学先后取得多个学位。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各种困难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不断获得新成果。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正因为热爱真理所以撰写《昆虫记》。
《昆虫记》不仅告诉了我们昆虫的日常生活与习性,还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弱肉强食。在昆虫的世界里,没有仁德,没有人性,只有生存与竞争。那些懦弱的昆虫迟早要被强大的昆虫成为狩猎对像。弱者即代表落后,即代表死亡;只有强者才能求生存,图发展。这种现实状况不仅仅反映在不同昆虫种族之间的强烈对抗、竞争中,即便在同一种族中内,也同样存在着,而且更为强烈,虽然有时昆虫们依然相当的团结。
我们人类的社会不也是这样吗?在自然界,人是最高等的动物,我们拥有各种复杂的器官,以智慧来填充的头脑;我们更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掠杀和支配其他生物,甚至将其毁灭。在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对抗、竞争中,我们无疑是胜者。然而,与其他昆虫一样,人类内部的竞争更为激烈与残酷。在昆虫界,为一块食物而打斗、纠缠的事件屡见不鲜,而最终,却被它们之中的强者所掠夺,扬长而去。例如在《螳螂》一节中,法布尔写他曾看见过这样有趣的一幕:有一只黄蜂,刚刚俘获了一只蜜蜂,并把它带回到自己的储藏室里,不料遭到了螳螂的袭击,那时这只黄蜂正在吃蜜蜂的嗉袋里储藏的蜜,但是螳螂的双锯,在不经意中,竟然夹在了它的身上。可是,就是在这种关键时刻,无论怎样的惊吓、恐怖和痛苦,竟然不能让这只贪吃的小动物停止继续吸食蜜蜂体内的蜜汁……"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他最后感叹道。在我们人类之中,不也同样存在着四处"横行霸道"的"掠夺者"吗?假如你的实力差,那么即使是到手的"美餐"也将会化为一堆泡影,一段凄惨的回忆。如此下去,你只能被别人利用,成为别人"谋食"的工具,而留给你自己的只有别人的"残羹剩饭",甚至将一无所获。最终等待你的只有一个结局,一个悲惨的结局——"死亡",即被社会所淘汰。没有人会去理睬、同情你。
适者生存。对于生存的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只有去尝试适应它,才能有立足之地;不要等它去适应你,否则到头来只能是一堆黄土。不论人类的社会,还是昆虫的世界,都需要竞争。有了竞争,必然需要有淘汰,而这些名额只属于失败者、弱者。不过正因如此,社会才有了进步。所以我们需要适应社会这种前进的方式,并努力强化自我,才能在竞争的潮流中脱颖而出,以不至于被漩涡卷走。
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无不渗透的人类的社会,可以说《昆虫记》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社会百年不变的淘汰规则。因此,我们要学会竞争,敢于竞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