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暑假里,我读了一些针对江苏高考文科所需的名著,也因此写里一些读后感,故此整理为读书笔记。
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先选读了一些《三国演义》片段,并从中领略些许感慨;三国是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天下纷争,英雄辈出。《三国演义》以蜀汉政权的建立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展示了宫廷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内不同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生动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起源于东汉末年,因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人心混乱,先由黄巾军起义爆发竟而各地豪杰也在镇压黄巾军中发展了各自的势力,直至,天下三分,鼎足而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后得诸葛亮相助建起蜀汉政权;孙权得父兄之业建立吴政权。
作者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魏蜀吴三国互相战争,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在深远的社会历史上,充分描绘出当时社会的尖锐,复杂,有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格局,对现在的我们及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三国演义》的无限回味中我又开始选读鲁迅先生的《呐喊》了。这又让我体会到近现代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的生活画卷。
鲁迅先生的《呐喊》中收录了十四部小说,有《狂人日记》,《鸭的喜剧》,《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我读《阿Q正传》的时候,不禁感慨良多。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带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当时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的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阿Q姓名籍贯不详,仅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身既自卑又自尊,对其他乡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总是想着“先前阔”和“儿子会阔多了”来安慰自己,阿Q总能在精神立于不败之地,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就想着,“儿子打老子“,便也就悉数忘却了,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阿Q精神吧------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总能很快的恢复回来。然而在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通恶绝”的自己却在看到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许神往了其实不然,阿Q本身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在我印象中最深的便是阿Q上刑场过程的心理描写,那一句临死前的’救命”,以及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
在小说主人翁的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小说采用了改造过的章回体小说形式,形象的刻画了“阿Q”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引起读者一笑,却又能在一笑之后引发同情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