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关于、、唐僧、一路,历尽,去西天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并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不时还插进几句儒家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西游记〉中贯穿作品始终的四大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对他们四人的性格形容就是皮猴·憨猪·严师·忠僧。
(一)顽皮机智的孙悟空
花果山是孙悟空的诞生之地美丽的山水、飘香的花果养育了聪明、机智、富有灵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孙悟空确实一个天真浪漫、调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屡屡“战功”: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阎王爷的“生死簿”;大闹天宫,高喊玉帝为“玉帝老儿”;回归花果山,高挂的旗号是“齐天大圣”。这个时期的孙悟空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但是从五行山下出来以后的悟空,虽说顽猴“劣性”不改,但紧箍咒使得他归顺、听话了,孙悟空的超级本领在这时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驾师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其实这也是悟空聪明机智的一面,如果不听话,就要上“紧箍”,甚至被赶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驾师父西天取经的任务林语堂说这代表“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与神圣的规范之间的冲突”。(二)功利憨厚的猪八戒
提起《西游记》中猪八戒,人们总是将他与“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好听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确,猪八戒干过“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情节中他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你看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总是在一次次地原谅自己的贪婪(先后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后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里(在一个个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西去取经的曲折道路上,他虽然没有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无底洞、大战盘丝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帮手。猪八戒,是吴老先生笔下的一个戏剧性人物,虽然有着许多的缺点,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还藏了私房钱,塞在耳朵里。而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的丑陋和厌恶。相反地,在他的这些缺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憨厚老实富有人情味的一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但他又满身毛病
(三)严格执着的唐僧
唐僧取经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回真经,影响深远,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西游记》小说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一个忠诚卫士,也是让师父操心最少的一个徒儿。肩挑千里重担,他没有半句怨言。师兄闹矛盾时,他从中调停和解;师父遇难时,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尽管平时少言寡语,但在保护师父的战斗中冲锋陷阵,他英勇无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西游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每个人都有其生存的价值,要想完成任务就需要大家一起朝一个方向努力,发扬团队精神;还有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轻言放弃。坚信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