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语文,其实是件挺难的事。不比于其它科目,知识点有一定的限定范围,再怎么考都是不会超出课本,超过考试大纲的。然而,对于语文这一科来说,课本知识基础,真正的知识积累其实是在生活中,真的应了那句话:“走出书本,走向世界”。

  就近几年的中考改革形势而言,国学题,文化传统之类的题。在中考语文中所占的比例逐步的加大。而作为国学题的“浓缩”,从零几年开始,就成为了中考必考的一种题型!有些名著是在课本上有节选,露了个脸的。而有些确实只能在选读本中接触。

  为防止知识漏洞,造成大家不必要的失分!我将2017年中考,可能会考到的核心考点,分享给大家。因为每个省市侧重点可能不一样,所以,大家也可以试着问问你们任课的语文老师。文学名著的考试范围,早一步做打算!

  考点一:词语解释

  词语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平时学习训练中的重点、难点、包括的内容较多。其中“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则是考试时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如何正确解释词语(主要指解释词语的概念义),使同学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其常用的方法有:

  ①描述性解释。从词语反映出的状态、用途、作用等方面来描绘词语的意义。

  ②用熟悉的同义词解释。

  ③找出词义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④结合上下文解词。

  注意问题:中考中往往突出“解释某个词语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这个说法。此时解释词语义时一定要指出这个词语在本句中的具体含义。

  考点二:常见语病及修改

  常见语病的判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

  ⒈句子成分残缺:

  一个正确的句子,在结构上应是完整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是指句子成分残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必须具备主语、谓语,有的还必须带宾语,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结构才算完整;而缺少了这些句子成分,结构就不完整。缺少主语、谓语、宾语中的任何一项,都算是句子结构不完整。

  ⒉语序颠倒

  在现代汉语中,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或是一般语序或是特殊语序),都有它的排列规律。如果语序不对,则会使句子产生歧义或表达不合理。

  ⒊成分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合乎逻辑事理,合乎语言习惯,搭配就恰当,反之就不恰当。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主要是指句子里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以及并列成分之间要相互适应,合乎事理。

  ⒋表达前后矛盾

  有的句子从语法结构上看并没什么问题,但在表达上不合理,或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

  ⒌句式杂糅

  在句式变换种我们知道: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只能使用同一种句式,有时即使使用了这种句式,又用了那种句式,结果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使全句意思表达不清。

  ⒍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主要指:关联词错用、滥用、少用、搭配不当、位置不对。

  考点三:修辞方法

  初中教材内容中常出现的修辞方法有十二种,其中应掌握的八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另外四种是:引用、对比、借代、反语,对后四种修辞方法也应该有所了解。

  一、比喻

  即是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讲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作用是要使描述、说明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

  组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喻词。

  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二、借代

  借代就是“换一个说法”,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不、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⒈作用:可以显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联想,还可以表达特定的幽默感或爱憎情感,使语言生动、形象。

  ⒉构成方法:

  ①用部分代主体。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帆”是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是船的一部分,借用它代替船。

  ②用具体代替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是古代边境在高台上点燃,用作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争或战火。再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中的“枪杆子”。

  ③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例如:然而一个红衫的小丑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看着。(“花白胡子”代替长着花白胡子的人。)

  ④用专名词代普通名。例如:一个李公朴倒下去,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加线的“李公朴”之像李公朴那样为民主、自主而奋斗的人。)

  三、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例如: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四、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五、夸张

  是为了突出、更鲜明的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六、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排比

  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思,语气一致,字数大致相等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接连说出来。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八、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反复可以是连续,也可以是间隔,连续反复中间没有其它词语间隔,间接反复则有。

  作用:在叙事、抒情或说理中,可以强调重点,标出重点,使人受到强烈感染。

  九、反语

  通常叫做“说反话”,就是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

  例如:“清国留学生”盘平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原意是“漂亮”,褒义词,在这里是“丑陋”的意思,贬义词。)

  作用:使语言活泼、饶有风趣,或富有讽刺力量,有特殊表达效果。

  十、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引用原话要用引号,概述大意不用引号。

  十一、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

  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无疑而问。

  考点四:文学常识

  ⒈诗歌

  特点:①强烈的思想感情;②丰富的想象和联想;③鲜明的形象性④语言精炼、富节奏感,讲求押韵。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分:叙事诗—《石壕吏》;抒情诗—《春水》;说理诗—《有的人》。

  从体裁上分为旧体诗和新诗。

  ⒉散文⒊小说(后面记叙文阅读中阐释)

  ⒋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分类: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按体裁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和表现手法分为:喜剧、悲剧

  剧本知识: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喜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特点为:

  ①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②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④剧本里还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叫做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包括场景和情态)

  进入初中以后的语文,其实说白了,考得眼光,思维和答题技巧。语文知识越积累的多,越会发觉语文考试到底考得是什么!一方面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一份就是语言能力的运用。上午也给大家分享了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在最短的时间把语文成绩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