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之一,是现代社会与人交际不可或缺的一种言语能力。因为口语交际由于有语境、表情、手势、体态多种辅助因素,可以省略某些语言成分也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体现一种简洁性。那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学会“说话”,学会交流呢?下面跟着沪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前实践,观察生活

  生活是口语交际内容的源头活水,是学习口语交际的活的教材,生活有多丰富,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有多缤纷。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就需要与其进行交际、沟通。虽然交际的话题都来自于生活,但学生如果没有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还是不知如何与人交流,结果出现种种不合常理的问题。因此,学习每一个话题前,我都会提前很早布置学生预习,带着目标观察生活:周围的人如何交流,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表情、手势等;也可以自己试着根据话题要求去尝试实践。

  例如苏教版教材二上“买文具”,提前布置学生课外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买文具或别的物品,听一听他和售货员之间说些什么?也可以试着自己去买一次文具。这样留心观察生活,感受鲜活生动的口语交际场景,他们所获得的体验是真切的、深刻的,课堂上他们才会有话可说,也才会知道怎么说。有了课前的预习,课堂上学生表演时说话简洁,角色转换快,“顾客”文明礼貌,“售货员”热情周到,共同创造了一个愉快、和谐的购物环境。课前实践,观察生活,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好习惯。

  二、课中实践,明理知行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必须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情境的创设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再现日常生活场景,而是教师根据“三个维度”整合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表演后引导大家讨论、归纳,明理知行。懂得每个交际话题交际时的要求以及与人交际时的情感态度,真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苏教版教材二下“学会转述”:向生病的李响转述老师的通知。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转述”? 转述时要注意什么?接着创设情境“李响家”,“李响”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个同学去“李响家”转告老师的通知。

  每次学生表演完,都引导大家来评价他们的表现,学生在对一次次表演的评价中明白了:转述时必须把内容说完整,说准确,不能丢三落四,同时还要告诉对方捎话人,以及说话时人称的转换。如果只做到这一点,似乎交际中少了一份“人情味”,所以,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见到李响,除了告诉他比赛的事,你还应该说些什么?经过提示学生似乎明白了,有的说还该问问他的病情,有的说还要提醒他千万别忘记……再表演起来,又多了一份对同学的关心,浓浓的友情融入了彼此的对话中。

  三、课后实践,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凭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不可能真正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到丰富的生活中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别强调,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知识、方法、要求,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还必须在生活中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完善,天长日久,才能真正形成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交际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活动开展学习和体验。

  比如,针对校园中一些同学行为不文明现象,让学生扮成文明小天使去劝阻他们;敬老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为老人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等等。这些活动都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说起来”,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上述就是沪江小编总结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三步曲。总之,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落实好“三步曲”策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