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教育教学要求,新课程已经实行多年,在数学教学中,新课标特别的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数学相关规律,能够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一直秉持这样一个理念,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我浅谈一下小学数学与日常的融合关系吧。

  一、情境创设与生活问题相融合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融合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李大妈交水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李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学习应用与生活现实相融合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历史小故事”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历史小故事”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与生活实践相融合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应用数学去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到超市或商店摘录8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 用“>”“<”或“=”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以上观点是我根据教学实际经验总结得出的,也符合实际情况,关于数学与生活的更多关系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