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热一直是被持续关注的话题。日前,一篇《高中生留学意愿报告》的发布,为我们观察留学低龄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报告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副编审范皑皑、深圳市教科院教授张素蓉、成都市教科院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史玉组成的课题组发布。留学群体的面貌、家庭背景,以及他们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和诉求呈现出哪些新特点?资本市场对于国际化教育的强烈关注,将对留学热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家采访和分析。

1.适龄难抉择主要原因是学生多受家长影响

在网络上搜索“低龄留学”,几乎天天都有新闻出现,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学校、老师,都对低龄留学的字眼格外敏感,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象?

低龄留学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对应了一个“适龄”的概念。究竟什么样的年纪适合学生留学?这是摆在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心中的第一个问号。留学也有很多形式和地域界定:有短期的访问游学,也有以攻读学位为目的的留学;有到国外学校学习国际课程的出国留学,也有在中国本土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土留学。总之,低龄留学包含了家庭对子女国际化教育投资的时间、内容、范围等多个角度的问题。问题越多,痛点越多,商机也越多。所以一个简单的热词,折叠了若干教育投资、教育选择、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从留学准备到国际课程,从申请服务到留学后服务,家长、学生与学校、各类机构之间,被一张留学教育的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令国外教育资源都趋之若鹜的社会焦点。

2.当前低龄留学群体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在本次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拥有留学意愿的占72.1%,拥有明确留学计划的比例为44.9%。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出国留学,接近2/5的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留学计划——他们很清楚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准备出国,出国去攻读什么学位。在有留学意愿的学生中,超过30%的人有低龄留学(低龄留学包括到国外接受高中和本科教育的学生)意愿。在有明确留学计划的人中,有57.6%的人选择低龄留学。可见,低龄留学已经成为了目前出国留学大潮中的一种显著趋势。

进一步来说,在有留学计划的学生中,有八成学生排名在年级前50%,中考成绩排名前50%的学生留学计划更加明确。同时,在父亲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家庭中,有64.8%的家长对子女安排有留学计划,这一比例大大高于总体。打算出国读高中的学生中,父亲有留学经历的比例最高。

由此,我们可以给出国留学人群画一幅肖像:他们是一群学习成绩更好、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家庭经济条件更优越的学生。但是这些出国留学的选择或者说决定往往是受到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影响,并不是出于自身的成熟思考,这也就会影响到后期学生的发展。